在新闻摄影展中 与那头牛对视

■浦 子

进入这个新闻摄影展览,在于我熟悉两位参展的摄影记者严龙和惠广亮,皆为故交,也有幸与他们在摄影的路上同行过。

环顾四周,琳琅满目皆精品也。

然而,让我心动的是那一幅《耕牛贩卖》图,摄于1997年3月10日的宁海县牛市场。春耕前夕,农田急需耕牛的时候,市场上人头攒动,牛叫声此起彼落。我走过去的时候,那头牛瞥了我一眼,我也抬头看它,才看到它不仅是看我,还看它眼前的世界。牛的一瞥里十分的坦然与欣然。我与它的相遇,隔了将近三十年时光,牛的一瞥依然那样坦然和欣然。它的眼前是即将到来的春天,那些广阔的土地,需要它的肩膀携带的犁头犁开,让种子撒入,让庄稼与希望一起成长。即将登场,登场了,牛在默默地用人类也懂的语言念叨着。牛立在眉飞色舞的主人身边。主人正在向一边的农人介绍牛的秉性,牛的体力。主人的眼神,包括一边围着牛的农人们的眼神,没有半点的戾气和奸诈,都是对于这块土地的自傲,对于这头牛的自傲,分明就是坦然和欣然。我忽然想起宁海籍闻名天下的国画大师潘天寿,他的巨幅画作《耕罢》,那在潭中泅游的耕牛的眼神,与我从照片《潘天寿诞辰120周年》里看到的潘天寿大师的目光,酷似了。其实,几千年来立在这片土地上的牛,都是一个眼神:坦然,欣然。

走过这幅照片,我还时不时回头张望,直到遇到了《齐心协力共抗台灾》,汪洋海水中,村庄一片狼藉。那是1997年8月18日遭受第11号台风侵袭的现场。一个巨大的身影,挺立在海水中,茂密的头发早被淋湿,从敞开的雨衣中可见黄色的衬衣,裤子是草绿色的,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婴儿。他是当地派出所的指导员,身后是一支队伍,那是他带领的所里全体民警,人人身上背着乡亲们的粮食或者生活用品。那时候我跟着县领导在另一处海边视察灾情,做好现场的报道工作。台风过境后的两三天内,我采写的长篇通讯刊载在《宁波日报》。之后,在台灾一周年前夕,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脊梁》出版了,还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书中选用了这张照片,因为我的心被照片中指导员坚定沉着的眼神所征服,他与那头牛相似。时隔近三十年,这位指导员被请到了展览现场。我与他打趣,你的头发掉光了,身体发福了,全身上下只有一样东西没有变,那就是你的眼神。嘿嘿,那位早就退休的指导员笑了一下,我觉得还是那头牛的韵味。

走到《耍牙绝技有了“新生代”》前时,恰好一个清秀纤弱的女子走到了跟前,一边的人说,这就是照片中的主人公。照片说的是2016年12月12日,薛巧萍等四位宁海平调剧目耍牙传人正式拜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全民,以此标志着宁海耍牙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有了新的传人。这个事的意义可谓不小。宁海平调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得到各方关注,可我担心的是一直由男性演员表演的魔头独角龙耍牙绝技的女性化。我没有半点损毁女性演员的努力和成绩斐然的意思,只是不理解为何让女性去承担恶魔的表演?直到我看到照片里主人公的眼神,包括她现在的目光,那种坦然,那种欣然,我的内心就此释然。

当我站在《首个中国旅游日》照片前,脚步再也不愿离开,场景是宁海按明代城墙制式西移重建的西门城楼,在一片音乐和欢呼声中,“徐霞客”骑着骏马从偌大的城门走来。这是在演绎《徐霞客游记》开篇场景:“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张照片背后的内容实在有很多,大部分我曾亲历。宁海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浙东小县,人们经常将它与海宁混淆。为此,宁海县围绕“徐霞客”大做文章。2000年,宁海县发出把《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并于2002年5月18日至20日,隆重举行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一届一届的开游节,将宁海的对外知名度提高了不少。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也就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我曾经所在的部门负责宣传策划,自然知道里边的细枝末节,包括所有的艰辛努力。这么多年过去,我在这幅照片里找到了答案:即扮演徐霞客的演员,还有他胯下的马,眼神都十分坦然,欣然。

2024-11-1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3944.html 1 3 在新闻摄影展中 与那头牛对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