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伟 文/摄
㫰竿、马凳、三脚棚,是过去寻常百姓家必备的晒具。本文使用的这三个称谓,均为家乡方言。“㫰”,晾晒的意思,也可写作“浪”(见崔山佳所著《宁波方言词语考释》)。㫰竿、马凳、三脚棚,在施长海所著的《余姚方言词语汇释》中都能查到。㫰竿:用来晾晒衣物的长竹竿;马凳:柱腿较高的长凳;三脚棚:用绳子拴住三根细竹而组成的棚,常用来架晾衣竿。
过去每户人家总有几根㫰竿,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它们是家庭中最基本的晒具。马凳、三脚棚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也离不开㫰竿,如在马凳上先搁两根㫰竿,再在㫰竿上铺一层芦席,这样就能更好地晒物了。
马凳其实就是高脚长凳,因其脚高,像马,故名,这是我的理解。与传统八仙桌相配套的长凳跟它一比,显然要矮得多。人们平常并不拿马凳当回事,它终日被曝晒于户外,到了晚上一般也不拿回屋内。余慈一带的马凳常用不值钱的棕榈树干制成。
马凳跟㫰竿、芦席合作,可以晾晒很多东西。譬如晒被子,被冬日暖阳光顾过的被褥,有一股特有的香味,十分自然、好闻。晚上裹着这样的棉被,可以让人安然入梦,绝对是一种享受。譬如晒洗净待腌的雪里蕻菜,这一幕景象在冬季的浙东农村很常见。用新鲜雪里蕻菜腌制的咸齑,是宁波的特色美食,历来就有“蔬菜三分粮,咸齑当长羹”的说法。腌制过程中产生的雪菜汁同样可食,宁波人常用其做调味品。只是腌制前,雪里蕻菜上的水一定要㫰干,否则雪里蕻菜容易霉腐。
三脚棚有两种:一种是三根竹竿刺毛相拴而成的,其最大优点是可单独使用;另一种是三根光竹竿相拴而成的,一般需要配合㫰竿发挥作用。
由三根竹竿刺毛相拴而成的,也称作“三脚杈”,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节节高”,苏州一带则称呼其为“刺毛所”。它是由竹竿留梢做成的,人们利用毛竹梢轮生的特性,让“刺毛”向四方延伸。而晾晒物挂在“刺毛”尖上,能获得均匀的日照,它比较适用于晾晒小件物品,如鞋子、尿布等。
三根光竹竿相拴而成的三脚棚,是最常见的,天气好的时候,每个农家院落的天井中,少不了由三脚棚构成的“洗刷刷”的风景。
有一次,我在河边拍到了一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照片。现场一共出动了六架三脚棚,其中的四架组成“口”字形。看来趁着天气晴好,一场大规模的浣洗和晾晒活动即将在河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