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石 文/摄
粉黛是个极具美感的词,朦胧、含蓄,像一幅画、一首诗。
粉与黛,是个绝妙的色彩组合,落差之大犹如天壤。最初的粉即白,从米,让人想到稻米的饱满盈润与米粉的细腻光泽。黛即黑,是一种深邃的夜的色彩,是一纸浓墨漫漶恣肆的样子。后来慢慢地从中沁出其他一些色彩:白里洇出细微的若有若无的红,黑里加了蓝、掺了青……总之,粉、黛本是两种美好的色彩,因了这份美好,后来分别被用来命名古时女子敷面描眉的粉膏;再后来,两者组合,干脆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白居易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其实“六宫粉黛”并非“无颜色”,用现在的话说,颜值还都在线,只是相对于杨玉环稍显逊色罢了。
在江南,粉墙黛瓦是百姓对民间建筑的一种集体审美。粉墙就是青砖的外墙披白灰,呈现一片粉白或浅灰;黛瓦即土瓦,泥土烧制,一片片堆叠,如鱼鳞般绵延。这一白一黑、一虚一实的组合,像白昼与黑夜,简单明了,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和自然美学,也是一种浅显又幽秘的玄妙之美。
老家是个让陌生人记忆模糊的小村,地处山脚下,百来户人家傍山近坡,远离尘嚣,麻石、青砖加土瓦,是家家户户宅院的基本构造。为了省钱,人们就地取材,把附近能采挖到的溪卵石、山砾石和块石,一股脑儿砌入山墙的墙基、墙脚,之后再加砌青砖,后披石灰。屋顶覆盖土法烧制的土瓦。黑、白、灰三色,构成老家村落的三原色。这样的房子貌似矮矬,但结实、接地气,住着放心。从远处或高处看,田畴凝绿,近山常青,两者间的小村粉黛相间,参差错落,简单安详,像农家一个个朴素平和、波澜不惊的日子。
在江南,这样的村落如星辰点亮天空,如棋子布满大地,在清秀山水、鲜亮田野间静默,黑白有致,仪态万方。
宁波月湖景区的花屿上,有一处百年袁宅,坐北朝南,西面临湖。一堵长长的白墙,搭配乌黑的屋瓦、屋脊、屋檐,以及高耸的马头墙,墙与湖间是石径、游廊、石埠、老树……组成一幅和美江南水乡风俗图。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一代大师吴冠中在舟山采风,回程经宁波欲坐火车北上,上车时间尚充裕,先生忍不住到附近月湖景区逛逛,与那堵白墙不期而遇。
隔水望着那片熟稔的粉墙黛瓦与水中的倒影,先生心中那根隐秘的弦被拨动,他掏出速写本三两笔把眼前景致记录了下来。几年后,先生以这堵墙为母本创作的彩墨和油画版《双燕》,先后被拍卖行拍出5405万元和1.127亿元的天价,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双燕”神话。大师的《双燕》用墨极简省,双燕是点睛之笔,主调是大片墙和水的虚空、留白。大师是江苏宜兴人,他说,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白亮亮的水乡。“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在他众多的江南题材作品中,“《双燕》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没有人比大师更懂粉黛在江南建筑与景致中的地位与意义。
在大自然中,粉黛之美更纯粹,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在青海茶卡盐湖中心区域,岸滩上盐粒洁白如雪,在阳光下泛着晶莹光泽,让人不忍下脚。湖水清澈如黛,一咕噜一咕噜的盐朵在水面上浮沉、隐现,与倒映的天空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盐朵哪是云彩,哪是水之黛、哪是天之蓝,令人迷离,让人窒息。在广西北海,走在绵延数十公里的银滩上,一边是翻滚的澄澈的海,一边是在海风中喧哗的椰林,脚下的银白沙粒,疏松、顺滑,颗粒清晰,一路坦坦荡荡、洋洋洒洒地展开,像铺了一地月光,直铺到天边,铺进澄澈沸腾的海里。这里的银白与黛海竟是如此相宜。忽然有种错觉,倘若能在这样一片没有尽头的浪漫沙滩上走下去,一直走下去,即便终点是澄澈青黛的大海,似乎也挺好!
“鬓似乌云发委地,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发蕊。”粉黛之绝美,还应在人身上体现。粉面桃花、豆蔻含香、黛眉如画、鬓似乌云……这是东方式的审美,也是女性养颜美容的根本目的。所谓美色,无外乎肤如凝脂发如云、白里透着红、黑里映着蓝透着青的“白加黑”模式。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即白,黑即黑,黑白分明,任何时候都应是审美的经典范式。
绝美粉黛,人间绝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