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家长、学生主要通过拨打市民服务热线、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举报电话及在政务服务平台留言等方式举报教师。除“管教学生”外,举报教师的理由还包括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10月22日《半月谈》)。
对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当然可以举报,因为有利于监督师德师风建设、督促教师进步。但类似于“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没经验带不好班”等,多是主观感受。而“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是师德问题,有上纲上线之嫌。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月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基本属实。这种现象值得重视。
一方面,随意举报损害教师职业荣誉感,破坏教育生态。另一方面,教师疲于自证清白,精力会被分散,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此外,一旦有举报,就得走一套流程,浪费大量行政资源。在“双减”背景下,对教师的不实举报,不但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因为一些教师不得不被动“躺平”“不敢管、不想管”,导致学生素质下滑,学习能力下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对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为教师调解、申诉和维权提供时间窗口和法律援助,既不能和稀泥,也不能放任不管,帮助教师采用正当手段面对各种恶意举报。比如,根据师德要求,明确哪些是可以举报的,哪些是不予受理的,建立初步审查机制,设定举报门槛,并要求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佐证信息,保障举报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对那些明显失实、无理的举报予以驳回。同时,可以把不合理不合规的举报予以曝光,既为涉事教师正名,也是一堂普法课。
总之,社会不能因为对教师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就对教师鸡蛋里挑骨头,进行扩大化或不实举报。只有从问题导向出发,共情教师的处境,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教育才会让大家越来越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