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就当“趁热”

——谈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

陆 仁

近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恐怕莫过于中央加力出台了提振经济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日前《宁波日报》有一篇报道,在谈这件大事时,标题用了“趁热打铁”。这个观点提得非常好——既生动、形象、贴切,又体现了落实政策所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趁热打铁,是一个童叟皆知的成语,意思是抓住有利时机和条件去做事情。就好像铁匠打铁,待铁块烧红之时,就要一鼓作气,持续地锻打。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个来源于实践的“打铁论”,无论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类问题的处置,还是提振当前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均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自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部署以来,央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委“轮番上阵”,密集推出一系列的增量政策,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声势和推动力。对股市、房市、投资、消费和民营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紧锣密鼓式的安排,实际上就是“趁热打铁”式的工作节奏和方法。

从地方政策承接和落实的角度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理念和方法。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好的政策,离不开积极、主动、有效的落实。如果政策执行过程中,不能上下贯通、一体发力,一些政策只是在各级部门之间“打转转”,迟迟无法“直达快享”,或者相对简单的立即执行,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就拖着不办,那样,再好的政策也会成为“空头支票”,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打铁还需自身硬”,把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也是一种能力和本领。

打铁要趁热,与“看准了就抓紧干”的要求,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准了的事情,就应该马上办、抓紧办、齐心协力地办。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央有一条明确要求,就是“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人民日报》最近有一篇重磅的评论文章强调,“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干字当头、众志成城”。这些基于国内外形势判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像出征的号令,催人奋进,不容迟疑。以此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方能形成强有力的趁热打铁之势。

“趁热打铁”的反义词,是“拖泥带水”“坐失良机”。从以往情况看,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在有的地方,有的同志工作患得患失、怕这怕那,一事当前,总是左顾右盼,习惯于等一等、看一看;有的遇事“先翻老黄历”,做事“先想免责,不愿担责”,凡事总比别人慢一拍、晚几步。结果是,有的惠民政策迟迟落不了地、兑不了现,有的好项目硬是给拖“黄”了。这样的态度和工作劲头,于事业是十分不利的,应当坚决摒弃。

趁热打铁,强调的是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展示的是决心和意志,考验的是作风和耐力。落实上级政策也好,推进日常性的工作也好,就应多一些“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只有敢于甩掉那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坛坛罐罐”,真正在工作上紧起来、实起来、快起来,激扬真抓实干的精气神,才能让好的政策和决策产生“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的功效。

古人讲,“时者,势也。得时则有势,有势则事成。善治者必先乘势”。趁热打铁推动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巩固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各级当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干字当头,主动作为。

2024-10-24 ——谈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0646.html 1 3 “打铁”就当“趁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