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班”之说不公且恶毒

易其洋

这两天刷短视频,刷到个新词:“疫情班”。视频里说,一些企业负责人明确提出,不招2022届、2023届、2024届的大学毕业生。理由是,这三届大学生求学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时间在宿舍里上网课,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像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意愿和能力差、普遍缺乏自制力等。

给一群年轻人扣上“疫情班”这样一顶大帽子,相当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已属不应该,还煞有介事地列出几条“罪状”,更是让人惊骇和愤怒。那三届大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遭受了生活磨难,很不容易。疫情过去了,有人不是给予其同情、抚慰和帮助,还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赤裸裸地歧视他们,不仅太不公平,还有点恶毒。

新冠肺炎疫情,确实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受影响的岂止他们,而是我们每个人。如果敢把当时在校大学生命名为“疫情班”,那么,线上教学影响了大学生,难道不影响当时同样被关在家里上网课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如果影响了,那跟大学生相比,自制力更弱一点的小学生、中学生受到的不利影响岂不更大?是不是给这些孩子也要贴上“疫情班”的标签?再说了,疫情期间,网上办公办事做生意是普遍现象,谁会没受影响呢?是不是大家都要被称为“疫情人”呢?

疫情期间连续上网课,确实给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实践性较强专业的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如果说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和自制力弱等缺点,那三届大学生人人都有或者只有他们才有,则是不合实际、不负责任的诬蔑。手机普及,网上交流、网上购物、网上工作,成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常态,几分钟不刷手机就难受甚至可能耽误工作,也早已成了普遍现象。这同样让许多成年人注意力不集中、不愿线下交流、见了人不想多说话。就是说,所谓“共同的问题”,是“手机时代”人人都有的问题,是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只是年轻人,更不只是疫情期间的那些在校大学生才有。

毋庸讳言,这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这也给了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拒绝大学生,甚至“一刀切”地给一群年轻人扣上“疫情班”大帽子的胆量。同样不可否认,不论是哪一届大学生,不可能人人一个样,能力有高有低是必然现象。疫情影响了当时的大学生,反过来看,也让他们养成了一些独特能力,像能够忍受孤独,像自主意识和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像懂得珍爱生活,等等。也应该看到,跟在校学到的知识相比,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更为重要。疫情过后,一些大学生“报复性”地学习和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年,有些用人单位每每拿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出生地、属相、血型、毕业高校等当借口,歧视一些应聘者。这次所谓的“疫情班”,更像有人刻意编造的又一套说辞。看一些“自媒体”、新媒体的此类报道,新闻要素不全不实、含糊其辞,让人生疑。如果真有用人单位以“疫情班”之名,拒招大学生,这样的单位也不值得向往。

“疫情班”之说,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公平原则,会扰乱一些人的认知,也极易寒了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的心,甚至可能造成社会撕裂,绝不是小事一桩。对此,不光媒体要批判,大家都应该抵制。

也许,真有大学生遭遇了那样不公且恶毒的对待,让他们个人维权,不是不可以,但成本显然太高。现在,找份工作不容易,媒体更应该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凡有这样那样的就业歧视,劳动监察部门当积极介入,旗帜鲜明地给大学生撑腰鼓劲;大学生则要自信自强,不必为“喇喇蛄叫”而烦忧,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2024-10-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0650.html 1 3 “疫情班”之说不公且恶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