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存梦影 南塘袁牧之

袁牧之故居

故居门口的标牌

蔡体霓 文/摄

从桥头沿着石级往下走,右首即是宁波南塘老街,街上烧烤味扑鼻而来。走不了几步,见一灰砖大宅,墙门旁有标牌:“袁牧之故居”。

看着这院墙的“龙骨砖”,觉得十分亲切。过去宁波城乡的老屋,多用这青灰色的砖,显得沉稳朴实。容我遐想,当年,袁牧之先生就是从这道墙门跨过青石的门槛,告别亲人,携带“包袱雨伞”,经过屋前的那条河,或坐黄包车,或一路步行来到江北岸,乘上轮船,挥别故乡……然后登上黄浦江边的十六铺码头。

袁牧之先生是“从南塘走出去的电影大师”。不妨闲扯些从前的事。照“老上海文化生活丛书”之《海上旧梦影》所述,当时,无声电影十分盛行,令不少人对有声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抱着怀疑和悲观的态度。在如此氛围中,1934年应云卫为电通影片公司导演的有声片《桃李劫》一鸣惊人,被誉为中国首部真正遵循有声电影观念进行创作并获得成功的影片。这部片子第一次在电影的构思中将对话、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声音艺术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从而发挥了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功能。《桃李劫》通过刻画小市民的悲哀,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社会思索。这部片子的编剧及主演是谁呢?就是袁牧之。

10月4日,南塘老街上游人如织,秋阳照在售卖油赞子的铺子前。买油赞子要排上一会儿队,我跟在后面,忽见斜对面的青灰围墙上有标牌,注明此地与袁氏故居相关。不禁感慨,这里可谓旧时宁波商贸文化聚集地。

近日搜索免费的老电影,发现有《马路天使》,便重温了一遍。这是一部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不过,它的诞生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在《海上旧梦影》里有记载,《马路天使》由袁牧之编导,而剧本是在上海一家小酒馆里酝酿成熟起来的。那段时间,袁牧之、郑君里、聂耳、赵丹等人经常在一家小酒馆聚会,探讨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艺术。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劳苦大众。时间长了,大家产生了反映这些人物的念头,于是袁牧之执笔,几个人共同讨论合作完成了《马路天使》的剧本。

颇值一提的是,袁牧之先生在创作过程中还到上海的八仙桥、大世界附近的茶楼、澡堂、理发店去观察他所要表现的底层社会人物的生活。此外,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天涯歌女》,被小红(周璇饰)演唱过两次,却有不同的意义,也表达了不同的心情。第一次,节奏明快,气氛活泼,原因是小红和小陈两人正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中;第二次,曲调就显得十分哀怨和低沉,因为这时两人正陷入情感危机,双方发生了争执,因此心中的不快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充分体现在音乐中。这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处得意之笔。

动听的歌声犹在耳旁。在袁牧之故居的廊檐窗前,恍惚间觉得袁牧之先生回到了南塘。

2024-10-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0044.html 1 3 海上存梦影 南塘袁牧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