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在北京,朝外大街这条曾经辉煌的第三商业街,经过城市更新改造再度“翻红”,一跃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近年来,各地老商业街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纷纷变身Z世代社交空间(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曾几何时,老商业街区以其丰富的商品种类、热闹的商业氛围和便捷的购物体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时间推移,遍地开花的新商场以现代化的设施、多元化的业态和时尚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人们的关注点和消费倾向也发生了变化,更加追求新鲜、多元和科技感。在此背景下,部分老商业街区逐渐失去吸引力。
但老商业街区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一方面,老商业街区往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商业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等,除了商业属性,更是城市的名片,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老商业街区的独特魅力也逐渐凸显。与新商场相比,这些街区更具有人情味和历史感,能够给消费者不同的购物体验。
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关键在于找到核心竞争力,并进行现代化改造。事实上,加快老商业街区的转型,不仅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是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要求。
从宏观层面来看,老商业街区要挖掘老品牌价值中的更大增值空间。这意味着充分发挥老商业街区的品牌优势,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可以结合街区的历史文化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可以加强与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的商业生态系统。从微观层面而言,老商业街区应有更多、更新的商业场景和形态来丰富“老招牌”。这就需要引入时尚潮流元素,打造特色主题场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街区的吸引力和活力。
就此来说,北京朝外大街无疑为老商业街区的转型提供了范例。该街区通过推出餐饮服务、国潮零售、休闲娱乐等多个商业场景,以及策展中心、空中篮球、户外滑板场、周末市集等个性化场所,调整和更换了街区的陈旧业态,为爱热闹、喜欢各类活动的年轻人提供了多种可行性,满足了他们文化体验、社交互动的多元化需求。
当然,老商业街区的转型绝非简单的业态调整和场景更新,而是一场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商业发展与文化塑造的深刻变革。应深入研究老商业街区的历史脉络,既大胆引入时尚潮流元素,又注重与原有历史风貌的和谐统一,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历史韵味的商业空间。只有这样,老商业街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