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于水乡的刘春龙做过渔技员,管过渔政,还兼任过渔村村主任,对渔文化充满感情。数十年间,他通过“田野调查”,对故土渔事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并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出来。
“走,捉鱼去!”这是刘春龙小时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聚拢起来的小伙伴,或到河埠头,或到湖荡边,或到沟渠间,来一场游戏般的捕鱼狂欢。钓鱼、捉泥鳅、寻黄鳝、抲螃蟹……水乡的孩子各显神通,在渔事中寻觅到了别样的快乐。
虽说乡村钓具匮乏,但孩子们会就地取材制作钓具。比如瓦钓,找来盖房用的小瓦,两两内侧扣住,插入破草鞋中,用绳子扎好,扣上一段钓线。名为钓,其实并没有钓饵,而是针对虎头鲨的习性制作了一种人工洞穴。傍晚时,孩子们把瓦钓放到虎头鲨出没的河道里,钓线一头扣上芦柴棍儿插在岸边。早上起捕时,一个瓦钓里至少有两只虎头鲨,偶尔还有几只大沼虾。他们把收获的鱼虾带到大人面前时,大人虽少不了嗔怪几句,但最终还是会愉悦地将其烹制入菜。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孩子的脸上会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走,捉鱼去》记录了34种渔事,其中,放老鸦是唯一以禽类作为捕鱼工具的。老鸦就是鸬鹚,渔人将其驯养用来捉鱼。捕鱼时,渔人在老鸦身上扣两根绳子,一根扣在脖子上,一根扣在爪子上。捕到鱼后,渔人抓住老鸦的脖子,老鸦会吐出喉囊里的鱼。靠着十来只老鸦,渔人就能维持一家的生计。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有画家李劲松绘制的精美插图。刘春龙在渔事书写中坚持着传统性和地方性,以此来回报他热爱的故土。
(推荐书友: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