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复合型滨海地理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

朱剑琼 林雄斌 李加林

蒋雨琦 马仁锋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过程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载体,人才是根本。加强滨海地理学理论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浙江是我国地理学最为典型的陆海兼备研究样带,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作为滨海地理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深耕“山海耦合协同”的人地关系地方综合研究,形成了“以地理学素养与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模块化任务为育人单元,四年递进式分步实施”的渐进式、精准化新师范模式,不断提升滨海地理学的知识生产力及人才培育特色。

专业启蒙期:夯实滨海地理兴趣。专业启蒙期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转变身份角色、强化专业认识、培养职业规划的适应期。作为学生的专业启蒙者,教师需充分发挥知心人、引路人、筑梦人的多样性功能,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桥梁,调动学生对滨海地理的兴趣,参与专业学习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强化情感认知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高阶段的个性化指导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应进一步优化现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机会;系与专业应基于专业特色,提升地质实验室、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参与形式与互动场景,由浅入深地安排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专业的内涵、价值及其滨海地理学研究与应用前景。

技能提升期:培养滨海地理技能。技能提升期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过渡期,各项技能训练的重心逐步由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由老师引导过渡为学生主动参与,其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多种途径满足学生探索求知欲,在助力专业精准认知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核心技能。同时,培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的兴趣,锻炼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在此阶段,学生需完成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地图学等课程,并根据自身兴趣与未来职业目标,尝试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科研训练。同时,高校积极组建专业的指导教师库,提供专业指导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并且结合学生自主探索和发展规划,在明确学习发展方向之后,开展普通高中师资、卓越师资、国际化科研创新人才等方向模块的分流,夯实个性化精准化培育。

能力发展期:深化滨海地理素养。能力发展期是高校育人的关键期,且与学生未来择业、创业紧密关联。在技能提升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积累的基础上,教师着力于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全方位提升与拓展。例如,通过中学教育见习、各级各类师范生技能大赛等,能有效提升地理科学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技能。此外,不同分流方向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模块的课程学习,以及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能促进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职业探索期:凸显滨海地理成效。职业探索期是高校育人活动的最终环节,也是学生参加工作或高阶学习的重要预备期,需在综合考虑自身兴趣、需求、能力、价值与机遇的前提下,不断明确职业发展倾向,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能力储备。全员育人重心在于对滨海地理师范学生选择编制教师、考研深造、出国留学、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不同方向展开个性化的关心、指导和激励,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从专业启蒙期、技能提升期到能力发展期、职业探索期,宁波大学滨海地理人才培养始终强调校内外互动、双课堂互补,结合回应时代、融入地方的双创教育,组建优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队伍,面向个性化育人的模块方向,不断培养学生滨海地理的专业科研能力、教学教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成为宁波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中学地理的教学骨干。此外,连续多届有多名毕业生入选研支团赴西部地区“扶智”。

滨海地理学阶段渐进式的育人模式彰显个性化、精准化优势,有利于学生培养滨海地理专业兴趣、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明确职业规划与发展路径,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有利于高校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加强与中学地理教育联系,多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深化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以“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创新教育”的复合型滨海地理人才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21YZD003)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

2024-09-2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5982.html 1 3 让复合型滨海地理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