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羽 高超 吴燕娟
孙艳伟 阮甜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进而引发城市洪水等灾害事件,给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应对大涝大灾,大建和大治必须两手抓、两手硬。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宁波大学滨海地理学科与气象水文等部门深化合作,牵头建设或参与共建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智库东海战略研究院和浙江-加拿大可持续城市排水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省级平台,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滨海城镇化地区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识别,助力完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促进洪灾风险管理与防减灾一体化方案实施,服务韧性宁波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识别滨海城镇地区孕灾环境,阐释致灾因子关系
强化地理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针对宁波滨海地区地理环境与高强度人类活动特征,践行人水关系理论,在土地利用与河湖系统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水系格局演化—水系连通演变—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变化”作用过程,揭示城镇化对水网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机制,识别城市内涝易发区,促进区域河网系统结构优化、适宜水面率恢复以及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在天然小流域和城市社区水文实验观测等支撑下,探索地面排涝与管道排水双层汇流模式的水文过程与计算方法,揭示城镇化下垫面产汇流物理过程与机制,探索滨海地区治水模式,助力韧性城市构建。
考虑到滨海流域“雨、潮、洪”等多种致灾因素并发的复杂状况,推进不同暴雨类型和暴雨洪水场次识别,估算暴雨强度-历时-频率关系,科学认知变化环境下极端暴雨条件的演变规律;引入多要素联合分布模型,提升滨海平原区多致洪要素遭遇概率与组合区间,增强极端灾害事件应对能力;构造气象水文风险主导下的社会经济脆弱性指数,从时空维度系统量化海岸带城市面临的脆弱性,并且参与水文气象观测实验区建设工作,丰富多要素观测集成产品,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开发多维综合系统,评估城镇内涝风险
聚焦城镇洪水综合风险评估,构建滨海城市水安全科学研究平台。利用灾害系统论,推进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复杂下垫面灾害过程中的动态监测,评估暴雨洪水和城市内涝综合风险,指导防减灾措施有序推进;分析在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滨海地区人口和经济面临的潜在内涝风险,支撑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开展历史内涝事件与社区灾情调研,提升管网与地面汇流相耦合的城市内涝过程的模拟预测能力,规划工程性与非工程性应对措施;构建基于海洋-陆地-大气三大过程相耦合的区域暴雨洪水过程演进模型,实现对复杂水文系统的精细化模拟,揭示滨海城镇化地区复合洪水演进机制,协调防洪工程布局与调度,提升极端天气情景下市政改造方案综合评估技术,助力化解滨海城镇内涝风险。
推进灾害风险管理,提升联动应对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参与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治理行动矩阵,助力政府全要素、全过程灾害治理,完善“灾前、灾中、灾后”与“预防、响应、恢复”之间的业务流程,提升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市、镇、村等多级别“预报预警、转移安置、舆情管理、抢险救援、后勤保障”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应急救灾的及时高效推进;协助制定更新乡镇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协调应急职责,开展应急管理培训与应急演练指导,助力基层防汛防台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管理;强化公众安全意识与应急自救自护避险宣传,加强政府与企业、相关组织等社会力量联动,提高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灾害事件与社会灾害损失之间的关联模式,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形成巨灾保险保障体系,防范巨灾连锁效应下的系统性风险。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