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杰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与产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填补了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牵引,扎根区域,根植行业,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做优专业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契合度
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单元,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构成。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牢固树立产业链上办专业的理念,紧密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确保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前宁波正全力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办在宁波的高职院校,必须紧扣城市经济发展脉搏,紧密围绕“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紧跟产业升级变化,基于学校办学特色,聚焦产业“数智化”转型,按照适度超前、错位设置的原则,做好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要有前瞻性布局能力,紧跟国际国内科技发展趋势,密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兴起,如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提前布局相关专业,为未来产业培养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做实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彰显度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简称《方案》),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破除产教融合的壁垒,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引。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方案》精神,加强产教实体合作平台建设,建立或升级产教融合联盟、产业学院等平台,以产教科融合实体化运作为抓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着力破解当前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深度不够、融合困难等问题。要立足区域,以专业为承载,深化与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特别要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合作,共建实训实践基地、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实施产教融合育人项目。要主动发起牵头或积极参与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行业产教联合共同体建设,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以组织化平台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三是做强社会服务,提升职业教育贡献度
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重要使命,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整合校内外科研设施和资源,通过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同设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是加强面向市场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新格局。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积极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适应新质生产力下的岗位要求,进而提升区域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加强与地方“走出去”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职教出海”服务,通过共建海外实训基地、定制化培训项目,满足海外中资企业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赋能国际产能合作。
四是做新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满意度
随着产业技术变革的加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人才,也依赖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单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亟须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课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创建面向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强化教学做一体,提升实践能力。要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让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甚至自主开展创新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系统本土化,或开展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