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助农是大学生 学以致用的正确打开方式

郑建钢

“去年来地里头搞研究的小歪(小伙子)、小娘(小姑娘)又来了!”8月的海曙区高桥镇,阳光洒在农田。甬蔬家庭农场的刘大爷早早来到田间,迎接宁波财经学院“数智赋能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的“00后”大学生们的到来(8月27日《宁波晚报》)。

大学生“下地”驻村调研,学以致用,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家庭农场提供个性化的数智化改造方案——维护升级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农户的认可和欢迎。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精品化、智能化,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实现稳产高产,进一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用新技术服务“土”产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创新和提高,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前景广阔。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对现代科学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新农人”也是个考验。像利用计算机升级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学生来说驾轻就熟,对农民来说却障碍重重,难以驾驭。这就需要既熟悉农村情况、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大学生来指导、帮助。对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农民来说,大学就是农业生产的最佳知识宝库,大学生就是农民朋友最好的人力资源。宁波财经学院这拨“00后”大学生堪称学以致用的佼佼者。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有可为的现代农业,应通过不断地做优做强,减少自然和市场的不良影响,稳定收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打造现代农业,需要更多宁波财经学院那样的大学生,“下地”驻村搞调研,一茬接着一茬干,就像团队指导教师张育斌说的那样:“既要掌握前沿技术,开发新型装备,又要走入乡土深处,俯身躬耕实践探索。”把农科知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送给农户,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户,精准帮扶,助力产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大学生就是乡亲们喜欢的“新农人”。

2024-08-2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1829.html 1 3 “智慧”助农是大学生 学以致用的正确打开方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