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养老金不增加业主负担:

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盛 翔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住建部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对于房屋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其介绍,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就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按现行规定执行。公共账户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政府负责建立(8月27日《北京青年报》)。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过30年的接近20%。预计到2040年前后,有近80%的房屋成为老房子,可能存在墙体结构安全隐患、屋面渗漏、外墙脱落、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告别过去几十年的大规模新增建设,正在步入存量房时代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多房屋需要做体检、交养老金、上保险,以满足人们对房屋质量的安全诉求。

房屋养老金是一个形象的叫法,其应对的是存量房时代房屋老龄化的到来,旨在为房屋体检、维修提供资金保障。和居民养老金一样,房屋养老金也有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其中,个人账户就是现行的住房维修资金。但单靠这笔钱,面对老龄化房屋的批量涌现,未来可能难以支撑。未雨绸缪建立公共账户,是这项制度要解决的重点。核心问题就在于,钱从哪来?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房屋养老金最终还是需业主来承担。公众有此担忧,并不奇怪。特别是在楼市疲软的背景下,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此番住建部回应,房屋养老金并非房地产税,不需要老百姓直接出资,不会增加业主负担,无疑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无论该项制度在各地试点如何,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是,在地方财政资金同样较为吃紧的当下,具体资金筹集渠道也应尽快对外明确,避免间接转嫁到业主身上。

房屋养老金制度的研究与建立,旨在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给终将老去的房屋提前准备一份养老金,相比过去直接拆了重建的开发模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短命建筑”曾经是土地财政依赖背景下的常态,未来的游戏规则显然正在改变。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是地方政府部门理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与此同时,正如住房维修基金面临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质疑,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既要保持必要的资金筹集规模,也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2024-08-28 房屋养老金不增加业主负担: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1827.html 1 3 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