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河姆渡

颜文祥

远远的,我又看见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蓝天白云下,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巨鸟,栖息在连绵起伏的四明山麓,屹立在青绿无垠的姚东平原。

那天,阳光灿烂,我与一群参加研学游的孩子,从城区坐船沿着姚江向东而行,经过丈亭三江口后,很快就到了河姆渡遗址。站在河姆渡口的小山丘上,远眺博物馆,古朴、雄浑、苍劲,一股抚今追昔的情怀油然而生,心中不由得激情荡漾,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向了远古岁月。

河姆渡文化灿烂的第一页揭开得相当偶然。1973年6月,当地群众在建造一个用于防洪排涝的翻水站时,几把锄头与镐,掘出了大量的黑色陶片、古动物骨骼和木建筑构件。正是这些遗存,使沉睡了七千年的遗址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因此,我说河姆渡是“我们人类迈向文明的起点”,尽管风雨沧桑,在地下沉睡了七千年,但它的价值永远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辉煌史诗。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当年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告别刀耕火种,用自己的双手耕耘出了一方养育自己的水土。狂风暴雨的侵蚀、雷鸣电闪的恐怖、猛禽走兽的袭击、洪水野火的威胁,先祖们顽强地抗争着,一步步走出了野蛮,走向文明。

那座巨大的雕塑可以作证,它面向姚江高高地矗立着,上面那块半月形的巨石上,刻着“双鸟朝阳”的图案,两只鸟把头伸向上方,护卫着那轮熊熊燃烧的烈日,线条是如此的质朴,且又充满了力度,再配以黄泥一样斑驳苍黄的色彩,仿佛是祖先留下的手迹,在注释当年沧海变桑田的艰辛与苦难。巨石下面是洞,象征着“人类从山洞走向平畴的足迹”。是的,河姆渡人是第一批走向平畴开拓自己天地的勇者。这一步,我们的祖先迈得何等漫长,何等艰辛,又何等坚定!

穿过一条绿树掩映的小径,我们走进了河姆渡博物馆,馆内参观的人群无不屏息凝神,时不时会传来几声低低的惊叹。在这里,我遇到了正陪同外宾参观的老朋友姚小强。自1989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在这里工作已有35个年头,当年的一头黑发早已被同事们戏称“一根根都掉在河姆渡的文化层上了”。

这位能清晰说出每件馆藏文物存放位置的人,见证更参与了博物馆的从无到有、到有到大。他告诉我,博物馆从最初年参观人数不足2万人次,如今已增长到50多万人次。而且随着博物馆展示技术的进步,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他还告诉我,“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去年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观者云集。今年4月底特展移师宁波博物馆,也广受追捧。5月,交响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亮相国家大剧院……

沧海桑田的河姆渡迎来了“诗和远方”。近年来,附近新发现了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和井头山遗址,而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把宁波历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我在姚小强的指引下,带着这群研学的孩子来到一件文物前,这件龟形陶盉,因俯视像一只静静卧着的乌龟而得名,在其腹壁上,是一幅简洁的写意画,深邃的星空,一弯新月下,一群猪和鹿相互奔走,窃窃私语,多么恬静,又多么和谐!

从构图的意境、刻画线条的流畅看,这不是一般人在普通场合使用的器物,从冲天管状嘴分析,应该是一件盛酒器。我问孩子们:你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有个孩子脱口而出:“我看到了一个家,一个充满情趣的家!”是的,河姆渡就是我们最初的家园,这里有最古老的井、最质朴的器皿、最原始的干栏式建筑,无不佐证着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说法:河姆渡是中国最古老的“古村落”。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姚江水依然很开阔地朝东流去,四明山苍翠地绵延着,姚东平原到处是青青的秧苗绿油油的田。

面对这一切,我情不自禁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从来没有如此惊叹的凝望/从来没有如此执着的守护/日月星辰,云卷云舒/风霜雨雪,花开花落/在每一个被时光温暖的日子里/清丽的骨哨声拍打着泱泱姚江水/我的眼睛在崇敬中被泪光点亮/河姆渡,我的家园/我凝望着你,我守护着你……

2024-06-17 颜文祥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8698.html 1 3 凝望河姆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