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舟 黄钰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受到技术冲击,如何在新时代将人工智能融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值得讨论的重要话题。
人工智能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教学资源日益信息化和数据化使得思政教学更具开放性和透明性,电子数据库的建立使得交流方式和互动方式更加多元立体,学生拥有可以迅速获得大量信息的智能设备,以往依托于教材等文字材料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让课程形式更加新颖灵活,妙气横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思政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这些变化,不仅是技术手段和方式上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上的扩展。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多模态学习分析为教育对象精准“定型”,对学习数据全面搜集处理,通过数据聚类分析,形成对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趋势的初步认知,对教育对象有的放矢。通过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动态科学管理和精准预测,及时准确发现教育对象在知识理解层面的困惑,监督和调整教学规范行为,提升教学效率。
对于学生来说,大量被信息化、数据化的资源往往可以极大拓宽学生社会视野,追踪热点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创造性思维,构建起更加生动灵活、有价值意蕴的思政教学内容;通过人机互动实现教学活动的灵活多样,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转变为教育者引导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工智能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开放包容的信息时代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价值观多元趋势,不同意识形态的或直观或隐蔽的呈现往往增加了区分难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减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直接互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在减少;过多的自主学习也容易让学生沉浸在智能技术中不能自拔,成为失去自主思考和反思能力的检索机器。
对于教师来说,由于技术在教学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很容易对不断花样翻新的技术手段产生过分依赖倾向,沉迷于将现实的教育实践抽象为虚拟化、数据化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导向的把握。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青少年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往往容易被碎片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误导,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虚拟空间的拓展让学生容易越来越痴迷于虚拟形态的生存,对外在的世界越来越不感兴趣。当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场景设定,就可能越来越产生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和冷漠,这就更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还原充满正能量的现实世界,热爱真实的人生。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时代在进步,理论要针对新出现的问题作出回应和反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教育对象,走在时代前沿,关注技术动向,不断提升自身人工智能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灵活学习,使思政课堂有知识、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
人工智能通过构建虚拟世界加强了教学实践的模式创新,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在“虚拟”却并不“虚假”的场景转换中,完成了教育目标的知行合一;通过更具穿透力和科技感的沉浸体验,增加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效能,让学生在虚拟逼真的场景中有更多深度感知,从而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体验感;通过数据化的统计模式优化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在数据更新中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关注的是具有精神需要和生命价值的人。人机互动往往会影响人本身的情感体验,当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逐渐减少,学生就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无法感知学生的内心活动,也就无法给予学生情感关怀,最终会导致师生情感弱化。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文明不断进步,赋能思政教育已成必然之势。我们要辩证看待其中蕴含的风险与机遇,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思政教学的智能化程度,以强算力作为技术支撑,善于运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用温暖与爱守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念,高扬人文精神,不断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