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华 周芷颖
深入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头和载体,以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诚实守信、进取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宁波帮”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40年前,邓小平同志发出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重要指示伟大意义,动员“宁波帮”和海内外人士,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在推动立德树人工程建设中,对于如何将“宁波帮”精神与时代相结合,形成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如何让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内容,继而形成地方特色的立德树人工程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教育内容”,增加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度”
交叉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专题性的教育,而且是跟时代契合、与人才培养关联的发展性教育。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一代代“宁波帮”骨子里的事在人为、敢为人先、敢创大业的奋斗基因、奋斗精神见证了其成长发展的基本逻辑。以包玉刚、邵逸夫、屠呦呦等为代表的“宁波帮”人物,呈现了在商界、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榜样力量,是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素材。创新“教育内容”,要突出系统性、多元化、融合式。一是形成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梳理“宁波帮”教育素材,根据高校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不同的教育需求,设置全周期的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打造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充分利用“宁波帮”精神中的物质和文化素材,形成专题性、多样化、多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比如,围绕校园建筑形成“一栋建筑一个故事、一群建筑一类教育”,形成系统化的“宁波帮”精神立德树人工程品牌。三是构建融合式的教育载体。要充分结合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将“宁波帮”精神与新时期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任务紧密结合,将“宁波帮”精神与青年人才忠诚、立德、担当、奋斗等精神教育结合,增加“宁波帮”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聚焦“教育形式”,拓展丰富思政教育的“宽度”
多元化、系统性的教育形式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力在课程主渠道、文化大环境、教学实践上、平台网络上创新,让大学生们喜欢听、方便学。一是要做精主渠道,打造“宁波帮”精神思政“金课”。特别是面向一年级新生,将“宁波帮”精神思政专题融入大思政课程教育中,打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专题教材、精品课程。二是要做优大环境,将“宁波帮”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充分借助高校现有的物质资源,打造“宁波帮”精神元素的硬件环境;开发第二课堂中“宁波帮”精神的校园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喜闻乐见的话剧、影视等优化思政育人环境。三是要做宽实践项目,强化“宁波帮”精神在实践育人中的融入。将“宁波帮”的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精神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项目。四是要做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介,提高“宁波帮”精神思政教育的可视化、便捷化。例如,校地联合打造线上“宁波帮”精神特色场馆,联合创作网络宣传作品等。
聚焦“教育力量”,延展汇聚思政教育的“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支撑。实现“宁波帮”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加强教学队伍、宣传队伍、研究队伍建设。一是建好教学师资队伍的量和质。要扩大教师队伍来源,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支持专业教师开展“宁波帮”精神建设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组织符合条件的校外实践师资参与实践育人的教学,特别邀请“宁波帮”人士、“宁波帮”研究者等进校园、进思政课堂。二是组建宣讲团。充分利用高校青年宣讲团的力量,支持宁波各高校组建“宁波帮”精神专题宣讲团,建设专题宣讲库,面向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开展宣讲活动。三是建立“宁波帮”精神研究中心。充分借助政府、社会资源,依托高校人文师资和学生,做强“宁波帮”精神研究平台,为打造“宁波帮”精神立德树人品牌提供支撑。【本文系市哲社规划课题“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G22-5-JY04)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