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亮 周恩菊
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新时代我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论,对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内涵,对实现新时代教育事业勃兴新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迈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新时代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命题的提出,不仅是对党和国家统筹不同学段德育一体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党在新时代全面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伴随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多重机遇与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与时俱进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解决的是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强大育人合力问题。解决“合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为此,要充分发挥该共同体的功能,即不仅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段、不同场域中沟通联动以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整合功效促进系统一体化,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在共同价值追求基础上相互配合,实现有机共同体效能最大化;还要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理念,更新突破以教师为主体、以实体课程为载体、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一体化建设模式,从而解决思政课中难以突破的问题,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立德树人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中心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可堪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成为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中心任务。首先,该共同体旨在构建“主体协同、学段协同、课程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环境、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以及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这“三纵三横”的系统框架上形成育人合力,全方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其次,贯彻落实共同体理念,整合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间的交流合作,使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有助于消除城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促进教育资源全社会流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最后,共同体建设提升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政治性。讲政治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鲜明标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拓展到大中小学各学段,使大中小学德育话语转化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落脚点
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落脚点是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制度建设,通过分层设计、整体协同,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育人共同体。
其一,注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横向构建。统筹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整合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育人合力,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从受教育主体来说,深化共同体的功能定位,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教育者层面,注重教师队伍共同体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教师相互配合,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由“单兵作战”状态走向“育人共同体”的动态生成;在课程实施层面,坚持“大思政”和“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利用数字赋能的多元化教育平台,开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其二,注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纵向发展阶段。为了消除各学段因衔接不畅对育人实效带来的不利影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要坚持各学段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和螺旋上升。同时,构筑一个连续立体化的育人机制,实现一体化教育资源均衡、内容设置循序渐进、目标导向协调统一、质量评价科学合理、方法渠道既有层次性又有关联性,使不同教育学段相互协作、互为补充。
总之,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依据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科学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步骤。(本文系宁波大学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讲好《中国近现代纲要》中的历史主动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