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融合地方性研学课程 开发的宁波经验

季诗雨 张倪瑕 徐皓 郑宇醒

学习求知,应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以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若干研学政策文件,研学旅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宁波市多所高中,共同开发高中研学课程,探索高校-高中联合育人的重要途径,逐渐积累高基融合地方性研学课程开发的宁波经验。

一、研学旅行师资的联合培养

探索高基融合的研学旅行师资培养模式,重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方面提升研学师资的水平。(1)课程目标通过高基融合平台,关注不同层次研学参与者的需求。高中生在研学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建构,将课堂知识进一步内化,记录、观察、探究、分析真实的地理情境问题;高校师范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了解真实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野外教学计划安排,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增强高中生综合实践能力,还为地理师范生成为合格的后备研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2)课程内容围绕研究性学习,重塑“游”与“学”的关系。“游”是活动方式,“学”是最终目的。研学旅行课程需要教师、专家共同规划和实施,在高中教师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加入高校教师专业的学科知识,实现校际联合,形成“专家-教师-学生”共同体。(3)课程实施依托“行走的课堂”,挖掘地方研学资源。充分利用高校野外基地与专业设备,诸如野外观测站、地质罗盘、无人机等,解决高中缺少野外实践活动基地和专业工具等问题,保障研学课程实施的专业化和科学性。

二、地方性研学资源的联合开发

地理学科与市域内多方协作,从研学研究机构建立、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研学资源保障等方面,实现高基融合的地方性研学资源联合开发。(1)建立高基融合的地方研学旅行中心。2023年6月,由宁波市教研室、宁波大学、宁波市主要高中共建的宁波市地理研学旅行发展研究中心,在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成立。中心从队伍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促进市内高校、高中和教育管理机构多方交流与协作。中心的成立,增强了地理研学精品课程开发能力,为全市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提供了样板,有力地带动更多的学校和教师重视研学旅行。(2)多方协作开发宁波地理研学的优秀案例。如宁波大学与多所高中联合,调研包括四明山地质公园、花岙岛、河姆渡遗址、王阳明故居等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编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研学手册。历时5年,经过20余次研学项目实践,宁波市研学资源的高基融合开发机制不断完善,并形成以《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指导丛书》为代表的一系列成果。(3)搭建 “兴趣-行动-探究”的研学资源保障平台。2017年以来,先后与宁波植物园、鄞州区气象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宁波市林场、宁波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数个实践基地。依托合作,不仅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在甬高中共享地理研学资源提供了更完善的保障和更专业的指导。

三、校际协作研学旅行的新模式

利用高基融合平台,结合高校优秀的实践师资、丰富的实践课程、成熟的实践线路与高中地理学情,探索了“研前”制定、“研中”实施、“研后”总结的校际协作研学旅行的新模式。(1)“研前”优化研学课程。宁波大学与二十多所高中在象山县举办了高中地理教师研学师训项目,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宁波市主要高中的地理老师共同实践,深入多个研学点,进行海岸资源研学课程的体验与开发,为下一步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的研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2)“研中”落实校际研学活动。与十余所高中在四明山合作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地理研学旅行,高校师范生作为实习教师负责讲解,体验真实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升育人能力;高校和高中教师补充专业知识,管理团队;高中生借助“形色”、“六只脚”、罗盘、流速仪等软硬件,在多方指导下,完成研学任务。(3)“研后”系统总结研学经验,形成系列研学宁波实践理论文章。校际研学经验已经形成著作、论文、校本课程等多层次的成果体系,如《探路特色化研学旅行:宁波四中的实践与创新》《李惠利中学校本教材——校园放大镜》等。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宁波市地理研学旅行发展研究中心)

2024-05-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4033.html 1 3 高基融合地方性研学课程 开发的宁波经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