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区域高中地理“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实践

李加林 徐 皓 朱剑琼

孙艳伟 刘伟龙

高中学段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需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还将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并促进他们全面成长的使命。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一所中学往往难以独自建设全面的、专业性强的高中地理育人硬软件体系,这严重制约着高中地理的育人效用。

宁波大学地理学科,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学科教育(地理)专业硕士领域、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浙江省重点学科、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流平台资源,创建区域高中地理协同育人浙江省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成区域地理学教师发展学校联盟,探索大学、中学、教育行政部门三方共建的“五位一体”区域高中地理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建立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联盟,应对地理教学资源不足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更加严格。尽管我市各高中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地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建设,但由于高中地理课程涉及地球系统的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各圈层实践内容,单个学校难以满足全面的实践资源需求。因此,高校地理学科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联盟的方式,在区域内共享主要高中和高校的地理实验和实践资源,同时建立科普基地,能使区域内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扩大地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资源全面共享。

二、建立个性化高中地理教师职后培训,解决教学水平提升困境

高校积极承担起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职业素养的责任,通过开展职后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其应对新课标要求的能力。以教师发展学校联盟为平台,精心设计针对高中一线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研教改需求的职后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研制师训项目,以提升高中地理一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素养。依托宁波大学教研项目专项,由高校教师负责并吸纳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参与,为其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推动高中地理教师申报省、市级教研项目,助力其职业发展。

三、建设高中地理通识课程,提升区域教学资源共享水平

满足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的要求,高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策略,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与地理科学师范生“三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环节、学科前沿讲座的联系,搭建了让高中生接触大学地理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所谓“走出去”,即发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科研单位从事地理科学前沿研究的专家学者,主动进入宁波市高中为高中生进行地理科学前沿讲座和指导;所谓“请进来”,则是邀请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科研院所、科普基地,亲身体验最新的地理科学研究设备和学科发展动态。双向互动的举措,有力地拓宽了高中生的视野,又为大学、科研院所拓展了优质生源基地。

四、共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化解后备师资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教师发展学校联盟、教育局教研室的支持下,高校与高中展开合作,提前将地区优秀的教育实践资源引入教师的职前培训。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三习”课程化,落实到教师发展学校“双导师制”“宁波市城区教坛新秀比赛”“宁波市地理选考/高考模拟教研活动”中,充分挖掘一线教学教育场景优势。建立区域地理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推出线上和线下的跨校公开课,向所有师范生开设教师发展学校骨干教师的跨校公开示范课,开设师范生跨校公开汇报课。通过这些举措,积极促进校际经验交流,实现区域内师范生的协同培养目标。

五、挖掘地理教育资源打造研学课程,达成综合育人路径

高校依托专业与时俱进的发展优势,积极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专业野外实践场所等潜力,研制面向中学生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思政融合课程。推出包括宁波城市发展史、象山海岸地貌、三江六岸文化遗产、溪口古村落、四明山垂直地带性等系列研学课程。实现高校与高中在地理学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探索以高中生为授课对象、高中地理教师主导、高校地理教师学术指导、师范生协助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提升综合育人能力,丰富高中生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地理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2024-05-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4031.html 1 3 高校助力区域高中地理“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