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 蓉
“从我们共同的过去中,我们将创造出所能创造的最好的未来”,这是《铁砧与剪刀:一部美国文化史》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作者美好的愿望。该书认为手工艺人在美国建国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有点类似的非遗传承人,是不是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暂且不作评估,但是收入《守正道》一书中的五位非遗传承人,应该也有类似的愿望,这也是他们坚守一生并将技艺臻于极致的精神动力。
《守正道》系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程——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第二辑(丛书总编、副总编分别是孔燕、宋臻),共收录五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分别是:象山渔民号子的郑满江、镇海蛟川走书的张亚琴、宁海狮舞的陈昌福、北仑水浒名拳的傅信阳、海曙陆氏伤科的陆君玉。口述记录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地呈现他们精彩的从艺经历、经验和从事非遗的人生感悟,以及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项目的内容等。
通读全书,最大的感动来自非遗传承人的坚守。除陆氏伤科外,其他四项因为传统社会生成土壤、传承基础(条件)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非遗的继续生存面临着各种挑战:曾经协调渔民劳作的象山号子,因为机械取代人力失去了用武之地;娱乐多元化导致蛟川走书乏人问津;宁海狮舞在农村文化生活变化和南狮竞争双重挤压下走向落寞;水浒名拳过去主要用于防御海盗、流寇,在当代已经丧失了主要作用。即使疗效依然神奇的陆氏伤科,在强势的西医面前,后继乏人的隐忧依然存在。在上海、宁波两地的主要传承人的子女均另择他业,这是一个强烈的预警信号。影响陆氏后人职业选择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收入,收入制约了有天赋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人行列的意愿,进一步影响中医骨伤科的生存、光大。
尽管困难重重,五位传承人却用一辈子捍卫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道和初心,使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生生不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奉献自己的执着和努力。
最大的触动是陆氏伤科传承人应对西医骨科手术与非手术优劣的考题,其答案不仅出彩,还充满着自信、自豪。
在西医占据主导的时代,陆君玉面对骨折病人,依然底气十足地坚持“不开刀、不打钢钉、不打石膏”的中医治疗骨伤的理念、手法。他的徒手正骨不仅可实现骨折解剖复位,达到病人少痛苦甚至无痛的效果,而且恢复快,避免西医二次手术和数月乃至一年的恢复愈合期,还为病人节省了医疗费用。
陆君玉多次在不同场合、向不同的人比较中医徒手正骨与西医开刀的优劣,其中费用差距更是令人无法忽视:同样一个骨伤病症,西医要花费万元左右,中医数千元甚至更低。曾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的张怀琼也有类似的说法。
凭着40多年的临床经验,陆君玉认为95%的骨折不用开刀。他不仅希望光大家学流派,更畅想:如果陆氏伤科能推广,医院做到不用开刀就能手法复位,并一代一代传下去,那么,节省的医疗费用是巨额的,这将有助于缓解医保经费的压力。
陆君玉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想着治好一个个病人,而是深度思考中医与国家医保经费的关系、中医的前途,这是非遗人希望创造美好生活的又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