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曾寄锦书来

冷 枫

诗人木心在《从前慢》中这样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确如此,我记得上初中那会儿,交过几个笔友——名副其实的“笔友”。没见过真人,未通过电话,就是靠着少年人笨拙却又诚挚的信件往来交流情感与信息。你寄过来一封,我回过去一件,尽量挑好看的信纸,尽量写端正的文字,然而旧日时光里,邮件打一个来回,总要一周左右,“车,马,邮件都慢”。后来有了网络,开始发“E-mail”,但家用电脑还没普及,手机也无联网功能,开邮箱要去网吧,也挺麻烦。再后来就方便了,微信语音,只要加了“好友”,任凭天涯海角,触键即可对话。

我多少有点“为古人担忧”的毛病。想着吾生虽晚,但活在当下,可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那么古人怎么寄信的呢?“鱼雁传书”?鱼儿和大雁真能当邮递员?像唐传奇《柳毅传书》中,书生柳毅解救在泾河岸边牧羊的龙女,仗义地跑到洞庭送去书信。像诗人岑参《逢入京使》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靠的还不都是人嘛。

可能有人会问:那时不是有驿站?古装电视剧里,不常有什么“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台词。这里有个误解,就是想当然地认为驿站谁都能用。其实不然,它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及往来官员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老百姓自有办法,最常见的是托人送信。越剧传统剧目《山河恋》里有一折经典折子戏,名字就叫“送信”。故事背景是在春秋时期。戏中丫鬟季娣给将军申息送信,唱道:“你把书信来交与我,我替你送与那收信人。”

然而农耕社会的古人是不大出远门的,出门的是以下几类人:一类是学子,他们中了秀才后要去省城考举人,中了举人后,要去京城考进士,如此便可顺道帮熟人带几封信。第二类是官员,官员几年就得进行一次调转,其中包括升迁或贬谪,以及常规化的进京述职。所以官员在各地往来时也能帮人带信。还有就是商人了。商人做买卖,进货出货,走南闯北,算得上是最为频繁外出的一类人。

一般而言,古人讲究诚信,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偶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要带的信件太多,送信的人嫌麻烦。况且,古时没有“签收”一说。山长水阔的,谁知道有没有书信送来,托人送去的书信有没有安全送达呢。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晋官员殷洪乔,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当郡守。东晋的都城在建康(今南京),他从建康述职完毕后回豫章,很多人趁机托他带信,拢共有上百封。结果这位殷大人倒是非常“爽气”,到建康后,不仅不去一家家送信,还把信都扔进了水里,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又不是邮差。”此后,“付诸洪乔”这个典故便成了“书信遗失”的代名词。

就效率而言,让商人送信,是相对最快捷的。不过商人重利,让他办事,多少得给点好处。笔者猜测那时的“邮资”估计比现在要高很多,尤其战乱年代,就更不用说了,家书抵万金啊!

可能有人又要问了:不是还有一种“飞鸽传书”的送信方式吗?鸽子灵慧,武侠片中常有人把书信吊在鸽腿上,鸽子一起飞,就送信去了。看上去很浪漫,可说实话,飞鸽传书的情况在古代虽有,但送信的鸽子是要经过驯化的,驯化为“信鸽”才能承担送信任务。且鸽子只能送些距离较近的书信。鉴于鸽子送信成功的概率很低,古人无奈之下想出了个笨办法,写好多封一样的信,让一大群鸽子往同一个地点送信,以此提升书信的送达率。

在那个纸质书信往来的年代,收到外地亲人、朋友寄来的信件,是一件极快乐的事。这种快乐现在的“90后”“00后”可能体会不到了。那一字一句仔细斟酌写成的信件,带着内心的情感,真实的指尖温度,芬芳的翰墨香味。以前的人相对含蓄,有些面对面说不出口的话语,写成文字,就能自然表达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纸短情长”。

“往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我有时还真蛮怀念那些“慢时光”里的点点滴滴……

2024-05-1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1958.html 1 3 云中曾寄锦书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