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风
想起徐迪辉,眼前是他温和的笑脸。
在余姚朗霞街道广电站的办公室,书桌上的墨水瓶蒙着灰尘,开着的电脑屏幕壁纸不断闪过名山大川的美好风光。窗外是蓝天白云,新式民宅和传统老屋相映,远处的329国道车来车往,能听到嘹亮的鸣笛声。此时,鞋沿沾着泥巴的迪辉出现在办公室,爽朗地说欢迎你!然后沏茶。坐下喝茶时,他告诉我,刚从朗霞街道新新村八字桥自然村101岁的干彩玉家里回来,然后向我展示他拍下老人穿针引线的照片。
后来,这篇配图的《百岁老太干彩玉的快乐生活》的通讯,发表在《宁波日报》都市新闻版上。
我认识迪辉近20年,他在基层工作多年,年近四十调入朗霞街道广电站,也是宁波日报的通讯员。在朗霞,迪辉是名人,新南王、赵家、干家路、杨家、邵巷、西墟等十多个远离街道的村庄,都留下他的足迹和电动自行车的喇叭声,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乡村从贫困到富裕的变迁。
在广电站当记者,迪辉身体力行“五勤”即眼勤、脑勤、嘴勤、手勤、腿勤,每天抽出时间下乡村,用镜头和笔墨的暖色去勾勒乡村真实的画面,弘扬正能量的通讯报道屡屡见诸各类媒体。迪辉也把温情倾注在踏访发现的贫困家庭,遇到丈夫早年去世、留下一个瘫痪儿子的贫困户俞爱花,便经常带着油米菜等日常生活用品,力所能及地关心她和她的儿子,俞爱花感激于心露出久违的笑容。
迪辉向往悠闲的田园生活,他翻地除草种菜,还在院子里栽种杜鹃、月季。2016年,迪辉退休了。年轻时喜欢舞文弄墨的欲念,在迪辉的心中像杜鹃花一样盛开,他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宁波市文明办发起“文明宁波”童谣比赛,他代表朗霞街道文联参与,并摘取二等奖。沉醉在公益事业中的他,就像一条负荷过重的渡船,浑然不觉透支的是自己的精力。三年前,他被查出直肠癌,经过治疗,病情有所缓和。养病期间,作为杨家村的文化宣传顾问,迪辉仍默默关注杨家村,在微信朋友圈等宣传杨家村传统文化。其实,他的强颜欢笑是在艰难地和疾病较量,他不愿家人、好友和同事分担他的痛苦。有一次,他参加一场葬礼,看到亲人的遗体被火化,就对大家宣布:“我的视力1.5,烧了可惜,我想给他人带去光明,用别人的眼睛继续看这个多彩的世界。”
去年上半年,迪辉的微信朋友圈不太更新,而以前他常发在街道、村里参加公益活动的照片。那时,我还不知道他重病在身,在微信上问他碰到啥事,他就发个握手或者问好的表情。直到去年6月底,他才告诉我脊椎做手术不理想,造成下肢瘫痪,卧床度日,却不提直肠癌一事。我想去探望,他婉拒。我想,他不愿朋友们担忧。
今年2月17日上午,我查微信,发现迪辉自从去年中秋节后再没有回复过我的短信,这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后来,通过余姚朋友,我才知道迪辉已于2月10日晚8时许离世,卒年69岁。得到这个噩耗,我的眼前不时出现他浅笑的温和形象。
迪辉的女儿小徐告诉我,父亲生前对疾病、死亡看得淡若烟云。父亲认为国家培养了他,他一定要把遗体捐献给国家。首次手术后,他就萌生了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念头。
迪辉的家人和亲友起初感到惊讶,不支持他的这个决定。小徐回忆,父亲骨子里有点倔,他认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一定要做。尽管那段时间经历了大小4次手术,并辗转于多家康复医院,始终没有动摇捐献角膜和遗体的决心,甚至还做起亲友们的思想工作。
去年4月,躺在病床上的迪辉瞒着所有亲友和当地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希望工作人员上门办理相关手续。父亲的坚持和崇高,打动了女儿,小徐含泪在《遗体(组织)捐献登记志愿书》捐献者执行人一栏上签了字。
2月10日深夜,小徐遵照父亲的遗愿,第一时间联系了余姚市红十字会和宁波大学医学部。在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后,家人和亲戚们含泪告别了迪辉的遗体。
迪辉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是为需要的人们,带去光明的世界。他成为余姚市第30例捐献角膜、第26例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他像萤火虫一样发光发热到最后一刻的无私大爱精神,感人肺腑。3月15日,当家人和亲戚们再次祭奠迪辉时,一位步履趔趄、年过八旬的老婆婆前来致敬,哽咽着说:“迪辉你是一个大好人,我俞爱花一直惦记着你当初帮助我家的这份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