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灰汁团,草木灰里熬出的非遗香甜

岁时祭味,草木寄情

记者 孙申磊 王巧玲 邬怡灵 何腾涛 王层裕 王红雨

岁月在草木间沉淀,于唇齿留香处苏醒。

清晨6时,居敬小区北门旁的“觅食溏”小吃店里飘出阵阵甜香味。“一定要等凉了再吃”,店主汪春味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凉了才有那股清凉爽滑的劲儿。”店门口已三三两两排起队,老街坊一边话家常,一边望向那笼氤氲着热气的黄褐色团子。

这是被称作宁波版“雪媚娘”的灰汁团,是奉化人夏日记忆里的一缕清凉。它不只是一口“老底子”的香甜,更是一段绵延数百年的乡土牵挂。

2019年,灰汁团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奉化人来说,灰汁团是刻在农历上的味觉坐标。每年端午到中秋,早稻上场、新米入厨的时节,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做起灰汁团,尝的是稻香,念的是时令。新米磨浆,稻草取灰,一道道工序承载着对丰收的感恩和对自然的敬畏。

尤其到了“七月半”,灰汁团更是祭祖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祭品。祭拜结束后,家人们分食这些灰汁团,谓之“吃福”,相信这样能得到祖先的庇佑。人们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也将土地的馈赠转化为延续不断的家族记忆。

民间流传,灰汁团早在明代抗倭时便已出现。那时戚家军转战浙东,百姓就献上这种不易变硬、方便携带的米团慰劳兵将。兵将尝后称奇,灰汁团也因此被收作随行干粮。传说的真实性虽难考证,却为这道小吃添了一笔家国情怀。

2021年,汪春味被认定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灰汁团制作技艺)传承人。得知这个消息时,她正在店里忙着蒸制当天的第一批灰汁团,眼眶微微湿润:“这既是对灰汁团这门手艺的保护和支持,也是对老一辈手艺人的认可,更让我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底气和信心。”

“传统灰汁团,是一门靠手感与耐心成就的技艺。”汪春味介绍,选米就有讲究,需选当年早稻米,浸足半日,再用水磨细细碾成米浆。水磨的功夫最是讲究,磨快了米浆粗糙,磨慢了则口感不佳,唯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精准把握。而真正决定风味灵魂的,是那一碗“灰汁”。

灰汁取自早稻草或蚕豆壳烧成的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遇热与淀粉相融,不仅染出一抹琥珀色,更凝萃出独特的草木清香。取灰的过程也是一门学问:烧灰需精准控温,火候过大会导致灰汁发苦,不足则无法充分释放有效成分。过滤灰汁时要用细纱布反复过滤,直到灰汁清澈透明,方为合格。

将灰汁、红糖与米浆搅匀,便到了熬浆步骤——需用文火慢煮,持长铲不停搅动,感知每一寸温度与浓稠变化。火大易焦,力怠结块,全凭手上功夫。“老师傅常说,熬浆如练功,三年才入门。”汪春味提醒学徒,熬浆时要时刻注意米浆的气泡变化,初时大气泡翻滚,渐渐变成细密的小气泡,待到气泡变得均匀细小时,便是八分熟。需立即离火,趁热搓成圆,再上笼蒸透。刚出笼的灰汁团软润如玉,待凉透清凉Q弹,不黏不腻。

如今,虽多改用食用碱水替代草木灰,手磨米浆也渐被现成米粉代替,但那口传统之味,仍在传承人手中默默延续。一些老师傅仍然坚持着古法制作,他们认为,机器做的灰汁团,缺少了手作的温度和时间的味道。

推开“觅食溏”的门,清甜的米香混杂着碱水味扑面而来。汪春味带着3名学徒在操作台前忙碌,浸米、调浆、熬煮……十几道工序在她们手中如行云流水。一搓一捻之间,一颗颗圆润光洁的灰汁团整齐排列,像是一个个艺术品。

“我这手艺,是母亲手把手传下来的。”汪春味说,小时候每到夏天,母亲就会在灶台前制作灰汁团,她则站在小板凳上,好奇地看着母亲熟练地操作。母亲总是耐心地告诉她每个步骤的要领:“米要浸得透,浆要磨得细,火要控得稳。”这些话语,至今仍在她耳边回响。如今,她也像当年母亲教导她那样,带着学徒从最基本的浸米开始,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但汪春味并不止步于传统。在保留经典红糖味的基础上,推出了艾草味——以新鲜艾草汁代替红糖,成品翠绿清透,如初夏新叶。不仅在味道上创新,她还在外形上制作出花形灰汁团。这些花朵形状的灰汁团,还根据不同季节搭配不同的天然色素:春天用樱花粉,夏天用薄荷绿,秋天用桂花黄,冬天用石榴红,让传统的灰汁团焕发出新的生机。

汪春味介绍,灰汁团的主力食客为80后和90后,尤其入夏之后,很多人专程前来,寻这一口记忆里的清凉。有的是在外工作的奉化人,就馋这一口家乡的味道;还有的是远道而来的美食爱好者,专门为了“打卡”这道非遗美食。

味至浓时是故乡。汪春味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名在北京工作回奉化探亲的姑娘,一口气买了20盒灰汁团,说要带回北京给同事尝尝:“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奉化有这么好吃的传统小吃。”

对老奉化人来说,灰汁团是童年,是故乡,是流淌于味蕾上的思念。

“灰汁团就是要坐在农家小院里吃,吹着穿堂风,才有那个味。”一名老食客在“觅食溏”门口感叹。他回忆道,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夏天,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外婆就会做灰汁团。他和表兄弟表姐妹们围在灶台旁,看着外婆熟练地操作,等待着灰汁团出锅、放凉。等待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充满了期待和快乐。

这气味,来自稻米,来自草木,也来自灶膛里的烟火、手掌中的温度,更来自代代相传的情感记忆。在现代社会,这种手作的温度尤显珍贵。

时代在变,灰汁团或许也会换上新的外形、新的销售方式,但入口那一瞬的清凉与质朴,却始终如一,如溪水潺潺,延续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与温情。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乡愁的慰藉。

2025-09-12 岁时祭味,草木寄情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35545.html 1 3 奉化灰汁团,草木灰里熬出的非遗香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