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湿气弥漫。此时人体阳气外浮,腠理开泄,易受暑热湿邪侵袭,出现心烦口渴、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甚至中暑等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夏季养生。
防暑祛湿,清心为先
1.避暑降温。避免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外出戴帽、打伞,选择透气衣物。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至28℃为宜),避免直吹,谨防“空调病”。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饮水有道。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温开水或淡茶水最佳),及时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或甜饮料,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3.静心养神。中医认为“夏属火,通于心”。保持心情舒畅平和至关重要。避免急躁动怒,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午休半小时),听听舒缓音乐,练习静坐冥想。
饮食调养,清淡健脾
1.清淡为主,忌肥甘厚腻。多吃新鲜蔬果(如冬瓜、丝瓜、黄瓜、西瓜、番茄、苦瓜、绿豆芽等),其富含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效。
2.适当增“苦”减“辛”。苦味食物(苦瓜、莲子芯、苦菊等)能清心火、解暑热。减少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花椒、烧烤、油炸食品)摄入,以免助热生火。
3.顾护脾胃。暑湿易困脾,导致食欲差、腹胀,可常食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南瓜等。饮食务必新鲜、卫生,预防肠道疾病。
起居有常,适度运动
1.规律作息。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特点,可稍晚睡(不超23时)、早起(6时左右),保证充足休息。
2.运动适度。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和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度。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切勿大汗淋漓后立即冲凉。
巧用中医外治,舒爽一夏
1.穴位按摩。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缓解心烦胸闷;点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可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改善食欲不振、乏力。
2.轻刮痧(颈背部、肘窝)。在医师指导下操作,可有效发散体表郁热,缓解轻度中暑不适(头晕、恶心)。
3.冬病夏治(三伏贴)。夏季是治疗冬季易发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鼻炎、关节痛等)的最佳时机。三伏贴利用温热药物敷贴特定穴位,温补阳气、祛除寒邪。
尚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应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