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来临,企业生产即将面临高温“烤验”,重视“高温”职业病危害因素,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夏季尤为重要。
什么是高温作业
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25℃的作业,包括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如金属冶炼、金属铸造、纺织印染、玻璃制造等。
高温作业的分类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是工作的地方温度特别高,能明显感觉到热浪滚滚(强热辐射),但空气不闷(湿度低)。常见炼钢厂、陶瓷厂、玻璃厂、铸造车间(比如打铁、浇铸金属)等场所工作。
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高工作的地方温度很高,而且空气特别潮湿(湿度大)。常见于纺织厂、印染厂、矿井下(比如挖煤)等工作。
3.夏季露天作业:特点是主要在夏天户外干活,同时被太阳晒和地面烤(热辐射联合暴露)。常见于种地干农活、码头装卸货物、建筑工地干活、户外搬运等。
职业性中暑类型
高温作业中,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神经、泌尿和循环系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改变,当这些改变超过人体可承受的限度时,则会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即中暑。职业性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
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可伴有眩晕、晕厥。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热射病: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体温高达40℃及以上。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措施
1.控制环境温度:通过设置风扇、喷淋系统等加强作业环境通风、为露天工地提供遮阳伞以及隔离车间热源、安装空调等方式降低环境温度。
2.注意补充水分: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至4杯凉水(500至1000ml),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3.加强个人防护:配备高温防护服、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护腿等,并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供给耐燃、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短时间在较高温度的场所作业可穿冰背心(如消防员)。
4.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用人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尽量缩短高温作业时间,尤其应避开气温最高的时间段作业,加强轮换作业。
5.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对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排除“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甲亢;慢性肾炎;癫痫;全身瘢痕面积≥20%以上”的职业禁忌症。不适宜从事高温作业,应在高温季节到来之前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
区疾控中心温馨提示:用人单位对高温作业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应安排在高温季前,对存在高温职业禁忌症者应调整至非高温岗位。区疾控中心 谢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