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亚仙
陈红久是我老年大学陶笛班的任课教师。陈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有着几十年丰富的教育经验,曾获浙江省优秀教研员,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陈老师有思想、有活力、有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全体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转化教学成果,引导中老年学员展示学习成果方面成效显著。
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好老师
陈老师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会根据老年大学陶笛班新生老生混编的实际情况,采用复式教育的方法,自编教材,编写了《12孔陶笛入门教程》《陶笛基础课程》1-3册,供大家学习。并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采用三步教学法,遇到难点的地方,划出重点,一个手指一个手指示范,有学员形象地说:“这哪里是在教大人,简直像教幼儿园孩子一样细致!”
三年多时间,大家不仅掌握了持续奏、圆滑奏,还学会了顿音、叠音、波音、颤音等演奏技巧,大家掌握了40多首世界名曲与练习曲,学会了合奏与重奏。陈老师还组建了班级微信群,提前把示范作品发在群里,供学员学习。通过微信交作业的方式,及时给予点评指导。这种贴心周到的教学方式,方便了学员的同时,苦了老师自己,可她却毫无怨言,乐此不疲。
为迎接首届陶笛班课程结业演出,陈老师提前准备、精心策划,学员们提前两个月集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演奏会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美丽的鲜花,得到校领导与出席嘉宾的高度赞扬。
亦师亦友,老年学员的贴心人
陈老师对学员尊称为某某老师、某某姐,师生之间亲密无间。但陈老师教学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润物无声。陈老师上课时会把抽象难学的乐理知识化作平实形象的语言,风趣幽默,使之易懂易学易记,课堂上时常笑声阵阵,其乐融融。陈老师虽自编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会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随时作出调整,难易交替。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提出练习的方法,又提出标准与要求,她叮嘱学员,陶笛虽然易学、上手快,但要学好是个技术活,要勤学苦练,要“笛不离手”,同时又要学会巧练,每天练之前要“三问”。对学习中遇到瓶颈畏难想退学的学员,陈老师会及时给予鼓励,对进步较快的学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一年,陶笛班进了几名新学员,为了兼顾新老学员的教学进度,陈老师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指定基础比较扎实的老学员与新学员结对帮教。去年四月,学员们在学校演出活动中表现出色,陈老师自掏腰包,送给大家小礼物,作为鼓励。有两位学员因年龄或身体原因,结业后不再报名,陈老师为这两位学员买了礼物,并送上鲜花。陈老师为了教会学员们吹陶笛,可谓是既专业又细心,既耐心又贴心。有这样的好老师,是学员们喜欢学、坚持学的最大动力。
工匠精神,打造省级云上精品课程
2021年下半年,陶笛班开课不久就面临线下教学要停课的困境,为了不使学员中断学习,陈老师就在家里尝试用手机录制网课,没想到学员反响挺好,于是按原定的教学计划,录制了十三节课,发表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网上课堂板块。
2022年7月,陈老师接到学校通知,该课程入选省老年大学的精品课程,但因手机录制,清晰度不够,需要以高清模式重新录制,没有对内容作调整要求。但陈老师选择了“自讨苦吃”,把原网课内容推倒重来。录制课程,占用了陈老师的整个暑假时间,先是准备提纲,然后寻找曲目、曲谱与伴奏,寻找作品及作者的背景资料,写出了几万字的教案、曲谱,打印后摞起来足有一尺多高。
陈老师事先对所录课程作了充分的准备,烂熟于心,现场录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过程虽然辛苦,但课程质量与内容被省老年大学认可,入驻云上老年大学课程库。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陶笛演奏的方法要领,掌握必要的演奏技艺,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激发陶笛学习兴趣,提高演奏水平,陈老师感到很欣慰,所有汗水与付出都化作了动人的音符。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陈红久老师始终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用她的辛勤付出,让学员们在老年大学这个舞台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