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深
暮春,因与外孙女相约,我随老伴再度返杭州陪伴她。正是春转夏的“五一”假期后,空气中浮动着樟树花和茶叶清香。
住在杭州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都会从位于运河畔的浙窑公园出发,沿着运河西岸游步道缓步前进,途经运河天地码头,随之转入并穿越沿运河的高家花园幽径古道。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高家花园,建于民国初年,为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家高懿臣所建中式花园别墅(园林)。2013年3月5日,高家花园随所属文物保护单位母项“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幽静、古木参天、遗迹遍布,还有几处供游人游玩的运河亲水平台。这是一条千年运河水道的小众秘境,亦是我徒步私藏路线。
穿越千年时空,唤醒世人迷梦。我悄悄地进入静静横跨在运河之上的拱宸桥,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每当踏入拱宸桥,俯瞰脚下缓缓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听着流水声,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南宋临安的码头,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好像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年代。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桥面上,与波光粼粼的运河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美丽画卷。无论是漫步桥上,还是远眺桥景,这份宁静中蕴含着深远的美,让人心境澄明,思绪悠远。这座横跨在运河上的古老石拱桥,静默地见证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更承载着无数旅人虔诚的祈愿与远行的梦想。
拱宸桥桥身长约98米,高约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南端的标志性建筑。用青石板铺就的桥身,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的设计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桥上的石雕、碑刻等艺术品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历经风霜雨雪,依然坚固如初。
驻足于拱宸桥,顺着桥东广场走进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像穿越在时空隧道里,回到了那段繁华的大运河时代。馆内展览丰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是文化的传承。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六个遗产点当中,名气最大的非拱宸桥莫属。看介绍“拱宸”这个名字有一语双关的妙意。“拱”字本义为两手在胸前相合,有恭敬、环绕之意;“宸”字指北辰所在,是帝王的代称,所谓“拱宸”意指百姓对皇帝的拥戴。
就连拱墅区的地名,也得名于拱宸桥和湖墅。据《钱塘县志》记载,当时的举人祝华封为缓解两岸居民船渡之苦,自行募集资金建造了拱宸桥(亦有说法为商人夏木江倡导修建)。
拱宸桥历经多次修缮与加固,见证了杭州风雨沧桑,它是杭州水路的北大门,据传当年康熙、乾隆皇帝就是通过这座桥进入杭州的。拱宸桥如一部摊开的千年古籍,每一块青石板都是待读的篇章,游人的足迹丈量着它的历史厚度,印证着“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的千古绝叹。
在中国的版图上,大运河犹如一条大动脉,纵贯南北,促成南北文化交融,催生商贸文化、漕运民俗、饮食技艺等独特地域文化,至今影响沿岸民众生活方式。拱宸桥周边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沿着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途经酱园码头、惠安桥、和睦桥等文化景观,以及丝绸作坊遗址。
时至今日,拱宸桥俨然是大运河南端的一个城市客厅。现代人可以在拱宸桥和桥西古街休闲、娱乐、消费。这也是拱宸桥带给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光芒。傍晚,选择从拱宸桥码头,登上“香积梵音”号游船,船行缓慢,岸边行人悠然自得地散步,而船上的人们则静静凝视着四周的风景。坐在船上一路前行,听着船底潺潺的水流声,仿佛心中的尘埃也被缓缓冲刷,这段旅程带来一种宁静与祥和。随着船头的缓缓推进,水浪被轻轻分开,河岸边,杨柳轻舞,树木葱郁,两岸的房屋与树木仿佛都在为游人让路,感到轻松与惬意,让人沉醉其中。
船儿穿梭于拱宸桥、登云桥、大关桥和卖鱼桥桥洞,各式各样的古桥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沉淀着漕运的故事,倒映着水上往来的身姿。每个桥洞都藏着一段段历史壁画,让我目不暇接。桥洞下方的石栏,让行人得以近距离欣赏京杭大运河的静谧与深邃,我不时拿出手机拍摄,为这趟旅程增添了几分出乎意料的收获。
游船一路前行,直至武林门码头。这是一座写满故事的老城门,经由一个个故事串联,成了如今杭州城的故事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