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背后的生存游戏

杨洁波

作家马伯庸擅长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他将悬疑元素与历史细节融合,赋予传统故事以现代魅力。2022年,马伯庸的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出版,通过基层小吏李善德奉命为杨贵妃运送鲜荔枝的荒诞任务,展开一幅盛唐时期的官场生态图景。作品以“荔枝转运”为引,生动刻画了权力体系下的底层困境,被读者誉为“古装版职场生存指南”。6月的三味文学沙龙,我们一起讨论了《长安的荔枝》。

卓科慧认为,比起剧版《长安的荔枝》加入了庞杂的人物和多条线索,小说只有一条故事线,却写得跌宕起伏,能牢牢吸引读者看下去。这是一个发生在唐代的故事,但读者很容易就能代入主人公的处境,对他的困厄无奈产生共情。尤其是对于唐朝官场“潜规则”的描写,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皇帝要吃一口鲜荔枝,下级就要耗尽财力人力执行,层层加码,最终让老百姓承受巨大苦难;朝廷各部门互相踢皮球,有功争抢,有过甩责,办事全靠人情和算计;流程繁琐却无实效,文件盖印比解决问题更难,小人物在规则面前苦苦挣扎,权贵却可以直接绕过程序……风起于青萍之末,却可能指向大厦倾覆,这是任何时代都要警惕的。

王旭皎认为,从职场生存的角度去解读《长安的荔枝》,也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要承认人性的丑陋,在职场中互相推诿是常态,协作的前提是利益交换,而非责任共担;比如获得权力方的支持很重要。最后能将荔枝运到长安,凭的不是李善德一己之力,而是将皇帝和贵妃的私欲包装成了“国家任务”,调动各级各部的集体力量完成的。

童真杰认为,《长安的荔枝》中最打动他的是一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是主人公李善德在绝境中的独白。明知运送鲜荔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仍拼尽全力一搏,这是属于小人物的抗争和尊严。

夜森认为,在网络上一众写历史题材小说的作家中,马伯庸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他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做过翔实的考证,从器物到美食,从货币到交通,细节写得栩栩如生。马伯庸是理科出身,《长安的荔枝》中有大段路程、时间的细致计算,这是作者的个人特质赋予小说的魅力。但《长安的荔枝》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人物的功能性很强,对官场生态的描写停留在展示。文中两个感人的高潮,处理得不无突兀之处。首先,何履光派人追杀李善德导致林邑奴牺牲,何履光动机并不充分,冒的风险也太大。其次,李善德面斥杨国忠,这是爽文才有的桥段。马伯庸作为讲故事的高手,知道读者想要的情感宣泄,所以他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但这也使得小说缺乏文学质感,只能作为通俗读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长安的荔枝》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就像一面镜子,让读者看到了权力游戏中那个平凡、努力、负重前行的自己。这种“照见”,何尝不是一种文学的慈悲呢?

2025-07-03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22229.html 1 3 一骑红尘背后的生存游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