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坞古镇上的那些公共建筑

徐国平

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交通运输建筑等。公共建筑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各类需求。

不同年代,各地都有不同的公共建筑,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公共建筑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以水上运输为主的内河航运时代,水乡古镇西坞以其地处平原水网地带中心的优势,在上世纪初有以木帆船(乌舢船)为主连接东江、县江,交通四通八达。从1905年开始有两艘小汽轮航行于西坞与宁波之间,贯通“港通天下”的宁波,以后客货轮逐渐增加,成为宁波南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镇。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西坞镇上的工商各业也迅猛崛起。镇内商贾云集,市场繁荣。1924年奉化第一家机器碾米工厂——“源康”碾米厂在西坞开业,随后又办起了两家米厂。

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西坞古镇上最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应是祠堂。据有关资料记载,西坞镇上有36座祠堂,72个堂前。这些祠堂至今仍可考堂名、俗称、原所在地址、历史上发挥过的作用,毁损原因及时间。如历史悠久的老祠堂(西坞始祖祠堂,堂名庆源堂)、新祠堂(二世祖温房家庙,名曰报本堂)、孟房、仲房、让房、祀堂、俭房、恭房等祠堂。其年代之久远,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庞大,建筑风格之宏伟、庄重,可谓四明之最。

我小时候见过当时保存尚完好的一些祠堂,这些祠堂的头门气势雄伟,顶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江南传统宗祠建筑风格,现存较完好的花花祠堂仍岿然屹立。作为建筑支撑性的构件牛腿,位于檐柱和栋梁之间,起到支撑建筑外挑部分的作用,承受檐与檩之间的重力,并将重力传递到檐柱,从而使外挑的屋檐能够遮风避雨,同时增强建筑的稳固性。这些牛腿用料考究,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山水、走兽、花鸟等,不仅展示了建祠匠人的精湛技艺,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构件的独特魅力,与宗祠建筑的特色很吻合。

祠堂作为公共建筑,通常由村庄或族群共同筹资建造,供奉着该地区的祖先或名人。祠堂建筑规模较大,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大殿,可容纳许多人参加祭祀和社交活动,可以作为村社活动中心、会议场所等,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堂前不是公共建筑,与祠堂在建筑形式、规模、社交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堂前通常由家族和房派建造,规模较小,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作为家庭和房派承办婚丧喜事之用,建筑风格相对较自由。

在教育校舍紧缺的年代,祠堂作为公共建筑,也发挥了教育场地的重要作用。据记载,光绪年间,由西坞恭、俭、让三房合办,就以恕众祠堂(太和堂)为校舍,这是新中国成立前西坞最早的小学。光绪年间后期,由骑都尉邬炳云创办的讲武堂,校舍设在季五房祠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廪贡生邬珍创立的怀新学校,校舍设在文房祠堂(即遗经堂、老花厅)内,后并入剡东学校。1919年创办的怀德女子学校,也曾借遗经堂为校舍。

1912年由文房族人众议确定建造的又一祠堂,堂名梅园别墅,俗称新花厅。我记得我就在这里上了小学。这个作为小学的祠堂,环境十分漂亮,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宽敞的砖石明堂,可容纳数百人聚集。正厅采用抬梁式木构建筑,高大轩敞,梁柱之上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纹。两侧是教室,走马楼贯通东西,廊柱间雕刻着缠枝花卉。后院还叠石为山,遍植四时花卉。这种将实用功能与园林美学相结合的设计,堪称近代乡村建筑的典范。直至1956年的“八一”强台风在象山港登陆,部分校舍成了一片废墟。为了建造新校舍,中小学的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冒风雨、顶烈日,到十几里外的河道打捞黄沙石子,与建筑工人一起,很快在废墟上建起了新的校舍。之后又陆续建起了教学大楼、办公楼、宿舍楼,在原有宗族祠堂“新花厅”的基础上办成了初中。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蚀、自然灾害等的损毁,至新中国成立初,这36座祠堂里保存较完好的仅有老祠堂、让房、恭房、恕众、祥众、西畈等7座祠堂(不包括新老花厅)。粮食是重要的战备物资之一,且西坞地区是粮食生产重要基地。当时奉化粮食部门将其征用,作为粮食贮存仓库,这些祠堂又发挥了很大作用。

西坞古镇逾百年的公共建筑,至今仍完整保留原貌的还有建造于1923年的耶稣堂。这是属于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播时期宗教活动的公共建筑。建筑采用典型的西洋教堂风格,如尖顶、拱窗等,与周边传统江南水乡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我最早知道真神堂(俗称耶稣堂)是在读小学时,它位于西坞古镇中心,老祠堂弄(现为老祠堂路)3号。我和小伙伴们曾隔着铁栅栏,聆听从大礼堂传来的由钢琴伴奏、众教徒合唱的歌声。

“文革”期间,各种宗教场所停止活动,耶稣堂也包括在内。1971年,耶稣堂作为西坞区委办公场地,我作为工业局西坞区办人员也进入耶稣堂办公,时间长达6年多。1983年,经县委统战部批准,西坞基督教恢复活动,重新开放了耶稣堂。1995年,耶稣堂大修,礼堂扩建为800个座位。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是西坞古镇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作为宗教活动和历史文物双重载体存在。

尽管历史长河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河道整治和旧镇建筑的拆除或重建,但从整体上看,西坞古镇仍留存着不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文化和风貌。除了祠堂和祠堂改建的学校、耶稣堂等公共建筑外,至今仍可见到很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居敬桥、还有众多的墙弄和阊门,这些都成为西坞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2025-07-03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22228.html 1 3 西坞古镇上的那些公共建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