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明
那年暑假恰逢母亲十周年祭日,我与姐姐们相约回到农村老家。暮色四合时,我独自走向老家旁的一条熟悉的河,河水依旧泛着熟悉的靛青色,却再也见不到从前那连片的熟悉的“割命草”(一种长在河边的水草,一大片一大片的,鱼儿在水草下躲避)——那些曾在盛夏为鱼群撑起绿荫的水草,如今只剩粼粼波光独自摇曳。
我们的童年,暑假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也没有电视可看,更遑论暑期游学。记忆中只有赤膊游泳和在河里的抲鱼时光。
每当大人们说“夜快头”(即傍晚)去抲鱼,我们邻居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帮大人们准备渔具,巴不得“夜快头”早些到。说起渔具,其实很简单,我们叫它“烂稻索”,就是一条又粗又结实的稻草绳,约十一二米长,再每隔40厘米左右系一根长约50厘米粗粗的稻草绳,下面再绑一块石头,两头各留两米不用系绳和石头。之所以叫“烂稻索”,大概是它长得又粗又丑的缘故吧。
渔具准备好了,抲鱼的时间也到了。大人们把烂稻索卷成一捆,用扁担抬着去河边,再带上四五根两米长的“竹杠”(农村里抬石头用的一种工具,现在用作抲鱼的辅助工具),我们这些小孩拎着鱼篓,跟在大人们的后面出发了。不一会儿,就到了长满割命草的河边。先一个人抓住烂稻索的一头,隔两米左右一个人接上,后面几个还带上竹杠。等大家都准备好了,一起沿着割命草外围游,等到烂稻索全部放开,沉入河底,两端各两个人把烂稻索从割命草下面往岸边拉,同时中间三四个人拿着竹杠放在割命草上,人则站在竹杠上,竹杠迅速随着割命草沉下去,几个大人密切配合,我们小孩帮忙。不一会儿,包围圈越来越小,快到了岸边,大人们迅速把割命草掀开,整片水域都活了。“乌背金鱼”(即野生鲫鱼)青黑的脊背划开碧波,“乌鲤鱼”(即黑鱼)甩尾激起的水花溅到人脸上,黄鳝如金箭般从草隙中窜出,甲鱼笨拙地撞上竹杠,溅起一簇晶亮的水花。大人们把抲到的鱼放入鱼篓,此时我们负责管好鱼篓,特别高兴。
抲完鱼回家,或蒸或煎,野生的,特别鲜。此时大人们会喝点烧酒,我们小孩也会偷偷抿上一小口,皱皱眉头,吐吐舌头,大人们会说:“‘小鬼头’,莫偷酒,‘下饭’多吃点!”
小时候抲鱼很有趣,现在成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