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公里山路上的温暖传递

一位护士长与山区家庭的“生命之约”

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毛慧露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在这个充满敬意与温情的日子来临之际,溪口医院的玻璃门被轻轻推开,来自溪口镇明溪村的单先生攥着一封褶皱的信纸踏入大厅。这封感谢信将护士长沈浩微与山区家庭长达18个月的生命之约,在初夏的晨光中娓娓道来。

云端下单的生命之约:

当山雾遇上“互联网+护理”

溪口镇明溪村的石板路蜿蜒在四明山深处,单先生的家距离镇中心有40多公里山路。家中70岁的母亲单大妈因双下肢疼痛长期卧床,行动不便,每月的留置导尿管更换成了这个家庭最揪心的难题。2023年5月起,单先生每月都要带着母亲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溪口医院更换导尿管。正是从那时候起,该院护士长沈浩微便与单先生一家结缘。

颠簸的车厢里,老人总是疼得攥紧车门扶手。“看着母亲在颠簸中痛苦呻吟,我们的心都碎了。”单先生在信中说。随着“浙里护理”互联网服务的推进,通过手机端预约,可以“下单”上门护理服务。2023年11月,单先生首次为母亲“下单”上门导尿服务,沈浩微通过手机接单系统主动承接了这个特殊家庭的服务需求。

车轮与脚印的晨昏线:

比导航更精准的是医者的刻度

沈浩微第一次接单时,手机地图上那串蜿蜒的红线让她怔住了。与家属取得联系后,她便带着全套护理设备出发,自此开启了每月一次的“生命续航”之旅。

山道九曲十八弯,沈浩微全神贯注驱车一个多小时,不记得车载导航提醒了多少次“前方连续急弯”,才终于到达单家。顾不上休息,她立即展开全面评估,娴熟地更换留置导尿管。临走,她贴心地将个人联系电话写在日历最显眼的地方,以备不时之需。为了让家属能更好地做好居家护理,每次护理结束后,她总会多停留半小时,手把手教家属翻身拍背和尾骶部皮肤按摩手法,叮嘱留置导尿管护理的注意事项等。

数据与温度的交响:

在云端生长的护理笔记

18个月来,这条路面崎岖的山路,沈浩微已经摸得“滚瓜烂熟”,哪段路连续阴雨天有落石隐患,哪段路需要减速缓行……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沈浩微总能准点到达。副驾驶位上,消毒包、导尿包等护理设备在护理箱里码得整整齐齐,最底层还压着张手写的注意事项,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的各项体数据和护理要点。

在连绵起伏的四明山峦之间,每一次护理服务的送达,都是医疗温度的传递。像沈浩微这样的“行走护士”不在少数,他们用护理箱里的温度,温暖了一道道难行的山路。“浙里护理”超越了传统服务的界限,联结着医护人员与山区民众,传递着健康、温情与希望的火种。

沈浩微说:“接下来,医院将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覆盖面,让山区群众感受到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便捷服务。这是一场接力赛跑,每一名医疗工作者都是赛道上不可或缺的一员,以专业和爱心筑牢山区群众的健康防线。”

2025-05-12 40多公里山路上的温暖传递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13291.html 1 3 一位护士长与山区家庭的“生命之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