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琼 通讯员 林盛吉 何爽)“好久没有这样呼吸过新鲜空气了,感觉整个人都精神多了。”近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孔德秋术后查房时,25岁的沙呷(化名)激动地对他说道。
25岁的沙呷患有严重鼻窦炎、鼻息肉,且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因外出就医不方便且价格昂贵,近3年来,他只能靠嘴巴呼吸。“沙呷的情况很特殊,手术风险也高,但他的信任让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制定详细手术计划后,孔德秋耗时两个半小时顺利完成手术。
2023年11月,孔德秋响应奉甘“组团式”医疗帮扶号召,来到甘洛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指导。初到甘洛时,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薄弱的设施设备、单一的收治病例等问题摆在孔德秋的眼前。“我翻看了甘洛县人民医院的眼耳鼻喉科相关资料,发现2023年医院眼耳鼻喉科全年仅开展声带息肉、外耳道胆脂瘤切除等17台基础手术,遇到难一点的手术,甘洛市民就得外出就医。”在了解医院眼耳鼻喉科具体情况后,孔德秋当即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引进设备,让当地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常见病在县域内就能解决,“医疗帮扶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
在耳鼻喉科动力系统、低温等离子体手术系统、耳鼻喉综合治疗台等10余件先进设备逐步到位后,孔德秋便开始了针对眼耳鼻喉科科室一对一带教的帮扶计划。“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让受援医生掌握相关技能,帮扶才更有意义。”孔德秋深知单纯依赖帮扶“输血”治标不治本,需要培养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才是让甘洛县人民医院实现“自主造血”的根本。针对住院医师沙林,孔德秋重点培养规范病历书写和临床思维;对眼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吉木溜溜,孔德秋则在手术台上手把手传授前沿技术,毫无保留地示范、示教,培养手术基本操作,不断提高手术技能……“我以前只能做基本清创缝合,在孔老师手把手带教下,如今我能独立完成一台扁桃体腺样体射频消融术。”吉木溜溜说道。
在手术操作和住院管理带教的同时,孔德秋还会通过门诊坐诊给予病情诊断等方面技术指导,但凡门诊上遇到复杂病例,他都会第一时间为门诊医生复盘教学,以此培养门诊医生个体化诊疗思路。
“最震撼我的一个急诊,是在去年1月24日的半夜,当时患者捂着鼻子的毛巾浸满鲜血,下面还有个盆接着许多血。”孔德秋回忆道。若是以前接到这样的患者,甘洛县人民医院只能给患者的鼻腔填塞止血或是外转上级医院进行鼻内镜止血,但面对这样特殊的门诊病例,孔德秋当即决定进行鼻内镜下探查止血,半小时后患者的鼻出血便止住了,并且几乎没有感受到痛苦。
孔德秋的帮扶工作将在6月结束。在帮扶的这段时间里,他带领甘洛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已开展鼓室成形术、鼻窦开放术等手术约200例,并进行专题讲座、疾病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手术案例分析等“手把手”教学指导,把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毫无保留地教授给科室医护团队。
在孔德秋“一人一策”的培养计划下,推动了该院眼耳鼻喉科医生快速成长,实现了甘洛县耳鼻喉微创技术突破,让更多耳鼻喉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有了从“0”到“1”的突破,为彝乡群众书写更坚实的健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