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蛋壳心理”

培养未成年人坚韧性格

如今,有的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看似高傲,内心实则脆弱、敏感多疑;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一旦遭遇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便可能做出极端之举,甚至轻言生死……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危害。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蛋壳心理”滋生的根本原因。作为父母,无不渴望为孩子铺设一条坦途,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摔倒,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容应对;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不轻易向挫折低头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明白,并非所有的要求都能如愿以偿,从而教会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孩子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对他们承受能力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制定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短期目标需具体而明确,让孩子深知努力能够有所收获。而长期目标要定得高、远,最好能有具体的榜样作为参照,这样能够让孩子更易理解接受,从而激励孩子为之不懈奋斗。当孩子心中有了目标,他们就会为实现目标去努力,表现得坚毅、顽强和勇敢。

给予自由空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失败,需要父母给予其不断尝试的机会。因此,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会遇到外部的困难和障碍,需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当他们最终达到目标,便会觉得来之不易,从而获得一份与众不同的满足感。孩子会因此而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设立必要挑战

坚韧不拔的意志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逆境的磨砺中逐渐铸就。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从小明白,挫折是成长路上必经的考验,更要教会孩子如何依靠坚韧的意志,去勇敢地战胜每一个挑战。

鼓励自我锤炼

自我约束、自我指令、自我鼓舞,皆是磨砺意志的绝佳方式。不妨教会孩子在长跑途中,每当遭遇艰难时刻,便自行向自己发出坚定命令:“一定要坚持到底”“再多撑一会儿”等。

适时激励表扬

赞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幼儿,家长需细心观察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应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与赞赏。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对于孩子都是鼓舞。通常而言,那些胆怯的孩子,他们的意志往往较为脆弱。作为父母,更应放手让他们自由活动,积极鼓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并克服困难的能力。而对于那些天性活泼、乐于表现的孩子,家长则需多加指点,适当约束,为他们创造一些“逆境”,设置一些“障碍”,以此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决心。

区疾控中心 王盈

2025-04-10 破除“蛋壳心理”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8153.html 1 3 培养未成年人坚韧性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