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后康复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各类母婴护理机构纷纷推出盆底肌修复、腹直肌分离修复等项目,但部分商家在未取得医疗资质的情况下违规开展服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案情介绍
2023年11月7日,区卫生健康局接群众举报,某出租房内有一家专门做孕妇产后盆底肌修复及产后催乳的商家,该商家没有相关营业执照,却私自使用医疗用品直接接触产妇,市民举报其无证无照非法经营,要求查处。
2023年11月10日,区卫生健康局行政执法人员对该出租房进行现场检查,发现房间内有盆底恢复仪1台及盆底训练用探头等器械,正在上岗的工作人员贾某未能出示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书,现场未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经进一步调查发现,2023年8月16日至19日期间,贾某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在上述出租房内为顾客开展盆底肌修复,可认定诊疗收入共计980元,未对顾客造成伤害。贾某未取得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书,属于非医师。贾某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同时结合《浙江省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中相应的裁量基准,区卫生健康局依法对其作出没收器械、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人民币5万元的行政处罚。当事人申请了分期缴纳罚款,目前该案已完全履行并于2025年2月12日顺利结案。
●案件评析
盆底肌修复属于医疗行为。盆底肌修复是指通过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手段,改善盆底肌肉功能,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的医疗技术。因此,开展盆底肌修复项目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无证开展盆底肌修复要负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民事责任:如果无证开展盆底肌修复造成顾客人身损害,当事人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刑事责任:如果无证开展盆底肌修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疾控提醒
无证机构往往缺乏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规范的诊疗环境,操作不当极易造成消费者身体损害,甚至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区疾控中心提醒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查验其是否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相应的诊疗科目。切勿因贪图便宜或轻信广告宣传而选择无证机构或个人进行盆底肌修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区疾控中心 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