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杜孟
竹笋破土的声音,是大地的呼吸,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春天的希望,轻轻叩击着我的心扉。每当春天来临,我总会想起故乡漫山遍野的竹林,想起那些破土而出的竹笋,想起那些忙碌的身影。故乡的竹林,不仅是我童年的记忆,更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我在竹海深处的山村出生长大。那里,群山环抱,翠竹掩映,山风轻拂,茂密的竹林是我童年的乐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奉化九龙的竹林远近闻名。村里人常说:“赤脚好奔、赤膊好睏。”意思是说,竹林里的土地柔软,可以赤脚奔跑、赤膊睡觉。这里的竹林不仅养育了一方百姓,还吸引了全国的目光。记得有一年,全国的竹山培育现场会就在咱村里召开,故乡因此声名远扬。那时的竹林,不仅是我们的生计来源,更是我们的骄傲。每当提起那片竹林,村里人的脸上总会浮现出自豪的笑容,仿佛那片竹林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荣耀。
大山的馈赠是无私的。每到春天,竹林里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扛着专用的锄头,背着竹篓,走进竹林,寻找那些刚刚破土而出的竹笋。竹笋是春天的精灵,它们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仿佛在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挖笋是一项技术活,既要找到笋的位置,又不能伤到竹鞭。挖出的竹笋,鲜嫩可口,是春天里最珍贵的食材。
那时的竹山统一归村里集中管理,每天将竹笋打包卖给供销合作社后,除了换回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剩余的钱就到年底按劳“分红”。竹笋的丰收,意味着春天的希望,也意味着生活的改善。每当看到堆积如山的竹笋准备起运,村民们脸上总会露出满足的笑容。
掘笋的季节过后,除了施肥培育竹山之外,便是砍原竹和竹制品加工的时节。竹子是山里人的宝贝,它们不仅可以用来建房、制作家具,还可以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村里的老人们常说:“竹子一身都是宝。”的确,竹子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用途。竹竿可以做扁担、竹椅、竹筷,竹篾可以编篮子、竹席,竹梢可以扎扫帚,甚至连竹壳也可以加工成地毯。那个年代,村里没通自来水,不少家庭把修长的原竹劈成两半,去掉竹节当水管,把山泉水直接引到灶台前的水缸里。竹子的坚韧与柔韧,仿佛是大山赋予我们的品格,教会我们在艰难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创造美好。每当看到那些用竹子编织的箩筐、篮子、竹席,我总会想起村里那些巧手的老人,他们用双手编织出的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那时,去城里走亲访友,带的土特产也总是与竹山竹子有关。春天,送的是黄泥拱笋,那是刚刚挖出的新鲜竹笋,裹着黄泥,带着山野的清香。夏天,送的是自家晒的笋干头和笋丝梅干菜。笋干头是用竹笋的嫩尖晒制而成,口感韧而不硬,味道鲜美;笋丝梅干菜则是将竹笋切成丝,与梅干菜一起蒸煮、暴晒而成,咸香可口,是下饭的佳品。这些土特产,不仅是我们对亲友的心意,更是我们对故乡的眷恋。每当看到亲友们收到这些土特产时脸上露出的笑容,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仿佛那些土特产是我们与故乡之间的一种纽带,将我们与故乡紧紧相连。
逐梦离家数十载,故乡的竹林,始终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它们不仅养育了我,也塑造了我。每当春天来临,我总会想起那些破土而出的竹笋,想起那些忙碌的身影,想起那片翠绿的竹林。愿这片竹林,永远生机勃勃,愿这片土地,永远充满希望。而我,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片竹林,那里有我的根,有我的梦,有我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