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燕
身为鱼,却常爱爬出水面,在陆地上跳跃,每当落潮,它们似乎特别开心,不管不顾地在滩涂上跳来跳去,活力四射,像是跟翻涌的海浪比赛。这样弹跳在滩涂上的鱼便得名“弹涂”了,当然,它又可以叫跳鱼。
弹涂实在活络,既能在海里游,又能在地上蹦,如此“海军陆战队员”,传统渔具可奈何不了它,捕它得另辟蹊径。
弹涂懂得未雨绸缪,会在滩涂表面先挖好洞,遇危险时就钻进去躲藏,它的洞容易分辨,洞口有胸鳍爬行留下的两串小坑。挖洞捕捉和鱼竿钩钓是少数高手的事,一般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弹得老远。其实,《海错图》里早就透露过捕弹涂鱼的秘籍,把底端封闭的竹筒插入洞里,用长竿驱赶,弹涂钻洞藏身,正好就进了竹筒,渔民拔出竹筒,倒鱼入篓。直到现在,东海的一些海岛仍延续了此法,并作了改进。赶海的人制造了一种迷你小船,加上扶手,名曰“泥船”,操作时,一条腿跪在船尾,另一条蹬踏泥涂,行动起来快速自如。泥船上装满了竹筒,一路上看到弹涂的洞穴,就把竹筒插进去,效率高,收获丰。
弹涂鱼长得灰不溜秋,跟泥鳅似的,然味美非常,食者众,概因它们经常做弹跳运动,全身的肉得到了充分锻炼。食弹涂最好的季节是冬天,肉质尤其肥嫩,几无腥味,故有“冬天跳鱼赛河鳗”一说。
跟其他海鱼一样,弹涂的吃法无外乎红烧、清炖、做汤、制鱼干等,舟山人通常首选清炖。选中等大小的弹涂鱼,去内脏后洗净,整条装盘,不搁任何调味品,隔水炖。炖熟出锅,有时,弹涂滑溜溜的薄皮受不住高温,“噗”地炸开,袒露雪白细嫩的鱼肉,而鱼周边会蒸出一些乳白色豆花状的物质,快漫出了盘子。这样一盘弹涂鱼,卖相欠佳,却恰恰表明其肥腴,油脂丰富,最能勾起食欲。熟透的弹涂鱼肉软嫩如豆腐,一碰即碎,宜夹起整条或半条,揾一下酱油入口,以豪迈的吃相致敬它的鲜美。鱼肉软绵绵油润润,在舌尖渐次化开,同时,一股鲜气倏地溢漾,左冲右突,可劲地撩拨味蕾,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在美味面前,人的意志力往往薄弱到不堪一击。
最能体现它鲜而不腻的,还得是弹涂豆腐汤。做法简单,起油锅,稍稍煎一下弹涂,加水,倒入豆腐,煮开后加盐即可。这样一道家常汤羹还有个相当贵气的名字——“御膳白玉羹”,自然,这是个有故事的汤羹。传说南宋末年,皇帝赵昺和群臣被元兵追杀,逃至宁波象山某渔村,向一户渔家讨口饭吃。连年战乱,主人拿不出粮食招待,情急之下,只好将捕来的弹涂鱼连同买来的豆腐放在一起煮,水温渐高,而豆腐还冷着,鱼受不了热,便使劲往豆腐里钻。羹熟,不见弹涂鱼踪影,唯有洁白的豆腐浮于清汤间,主人以为鱼已逃之夭夭,进餐时才发现它躲藏在豆腐块里。此汤色白如乳,香气清鲜,豆腐去除了鱼的腥味,却吸收了其鲜美之味,爽口、透鲜,赵昺一时兴起,赐名“御膳白玉羹”。
同是制成鱼干,舟山的制法比较直接粗暴,借用日光,晒透成干。台州三门的则讲究多了,他们先用毛草秆串起活的弹涂鱼,后点燃麦秆,将一串串鱼架在上面烤,待鱼变黑、出油,拿下来,轻压,此举可使鱼肉跟鱼刺分离,顺便挤出多余的油。到这一步还没完,得再晾晒一番。这样制出来的弹涂鱼干,一咬,肉与骨自动爽快剥离,整根鱼刺完好如标本,鱼肉略带韧劲,海味的鲜醇中夹杂着天然的草木熏香,风味独特,食之难忘。
若想口感浓烈些,那就该椒盐弹涂上场了。新鲜弹涂用姜、蒜、料酒、胡椒粉等腌制完毕后,逐条在干面粉里滚一下,油温五成热时,下鱼炸熟,沥勺捞起,油锅倒出油后,加蒜泥、红椒粒炒香,炸制好的鱼再次入锅,撒上椒盐、葱花,翻炒几下即可装盆。椒盐弹涂弱化了腥味,强调了海味的醇厚,酥嫩鲜馥,满口生香。一老乡每以椒盐弹涂下酒,必喝高,他的理由是,多干几杯是为了不辜负美味。后来,其亲友一见桌上有此道菜,便纷纷抢着吃,只给他留一到两条。这事儿传开后,大伙便将椒盐弹涂叫作了“醉酒菜”。
弹涂鱼不只味美,更因营养价值高而被列为滋补品,据说它在日本有“海中人参”之称,近年来愈来愈受欢迎。当年,《海错图》作者聂璜看到热火朝天的捕弹涂鱼场景,曾感叹:“苟竹罄南山,则鱼嗟竭泽矣!”我也开始担心野生弹涂鱼会被抓完,虽说人工养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天然苗种有限,来源不易且不稳定,怎样有效地保护资源方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