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梓宁 马龙行 梅静 柳家欢
阳春三月,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茶树新芽萌动,清冽茶香与满山花香一起袭来,沁人心脾。匠人有心,制茶有道,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只为春天的一杯茶汤。怀揣着对春天的向往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我们走进春山,顺着阡陌小道,探寻茶园故事……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清晨5时,采茶女工散落在碧色的茶山里,口中哼着小调,双手如同灵巧的蝴蝶,上下翻飞,娴熟地摘下一片片新芽,山谷里不时回响起爽朗的笑声。
3月初,西坞街道雨易山房来了今年第一批20多名河南籍采茶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40天的采茶季,对她们而言,更像是赴一场春日之约。
“年初听说奉化又开始招采茶工,便约着邻村的姐妹们再次背上铺盖采茶来。”今年是李爱勤来奉化采茶的第八个年头,她已然是采茶队伍里的主力。
“采春茶要求高哦,必须一芽一叶。”李爱勤笑着说,春茶品质上乘,第一步就是对采摘“斤斤计较”,一捻一提都有讲究。现在茶山发展得越来越好,采茶工的收入也很可观,采茶队伍里的好多女工都是她“吆喝”来的。
去年,作为“新人”的刘美芝一个采茶季赚了近6000元,在队伍里不算多,离开时,她跟茶场老板和姐妹们约着下一个采茶季再见。
“刚来的时候手生,采到后期就逐渐找到感觉了。农村妇女在家没事干,现在也算是掌握了一门手艺,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在刘美芝眼里,往返有车接送,吃住不用愁,下了班姐妹们说说笑笑很开心,而且采茶季遇上桃花开,就跟旅游一样,这工作很浪漫。
万物随春醒,美好皆可期。采茶工的心也如同春天一样,充满了希望。望向一垄垄整齐排列的茶树,大伙只有一个想法——茶山已醒,春天是一刻都不能等的,茶芽可得抓紧采啊……
当春日的暖风吹进茶山,茶青随着铁锅开始升温,带来阵阵清新的茶香。制茶师傅徒手伸进超100℃的炒锅,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感官,精准感受茶叶温度、含水量的变化。
这看似浪漫的茶事,难度系数堪比“绣花”。
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奉化曲毫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敏光制茶已有30多年,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轻柔细致地抚过娇嫩的茶芽。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炒制、烘干……每一个步骤、每一份力道都马虎不得,必须恰到好处,方能淬炼出最上品的味道。
“一斤早春茶大约有50000个芽芯,一芽一叶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些年和茶共同走过的时光,周敏光有说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坞集中发展茶园。他依稀记得,当时采茶季到了,每个村就派出两三名老师傅手工炒茶,在制茶过程中,一点杂物都不能掺和进去,火候和手法也需随时调整,方能让茶叶相貌好且香气足。在此过程中,手掌烫起泡是常有的事。
由于对细节把控得严谨,奉化茶场的地位在全国都是响当当。
没过几年,由于订单量的增加以及茶园面积的扩大,开始引进机器炒茶。但无论怎么变,依旧需要制茶师傅凭借多年的经验,时刻把控制茶过程中的每一道关。
“做茶,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周敏光感慨,制茶是个辛苦活,如果一道工序做不到位,茶叶就做不好。但再多的辛苦,也抵不过享受一杯清茶时的那份喜悦。
A
B
C
冲上一杯香茗,细饮慢呷,茶香弥漫。
茶树经过一整个冬天的积蓄,在清明前采的茶通常被认为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而在老茶农看来,无论是“明前”或是“明后”,只要遵循自然规律,都是舌尖上的极致享受。
好茶不怕晚,早晚都会来,这一如奉化茶业的发展历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奉化已产茶叶,多栽植于四明山一带,其中,曲毫茶是浙江绿茶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延绵了上千年的曲毫茶因多种因素,曾面临技艺失传的局面。
打响具有地方特色的好茶,需要农技专家和茶农共同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上世纪90年代,“外形蟠曲披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甘爽、叶底肥嫩成朵”的奉化曲毫顺利回归,先后揽获首届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国际名茶金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毫无疑问成了奉化茶界的“领头大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奉化曲毫茶的成功回归,鼓舞了奉化茶农心往一处用,力往一处使,也让奉化名优茶从“一叶”发展到“一业”。
泡一杯奉化曲毫,汤色嫩绿清亮,清香四溢。从枝头叶到盏中茶,经历过寒冬洗礼的茶芽愈显勃发的生命力,该品尝的春茶和该奋进的春光都不能辜负和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