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璐 单晓峰
通讯员 葛梦园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庭院,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锦屏街道,农家庭院正承担着多样功能,演绎着多种角色。有的经过规划整修,打造成休闲旅游好去处;有的开农家乐、办民宿,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销路;有的抓住“情绪价值”的流量密码,在城市远郊或者农村开设咖啡店,沉浸式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不起眼的“方寸地”已经成了百姓的“增收园”。
建设“美丽庭院”
绘就乡村新画卷
走进锦屏街道西圃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和独具特色的小院让人眼前一亮。在“向野而森”露营基地,老板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2024年5月,西圃村因地制宜,对村内闲置土地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占地面积660余平方米的休闲露营基地,提供特色餐饮、户外野营等服务,并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新增网红打卡项目。截至目前,该基地经营性收入近90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就业以及农产品销售。
自2021年起,西圃村便依托本村区位和生态优势,挖掘传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深耕乡土之美。202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团队的策划下,西圃村以低成本方式利用家庭闲置空间改造成文化经济庭院。如今,在村庄主干道两侧随处可见艺术设施、创意座椅,以及别具一格的奇石馆、面馆、奶茶店等,散步其中会被村庄陶瓷文化、筑坝文化和村民家庭文化创意感染。此外,村庄故事与景观节点有机结合,“筑坝亭子”通过辨识度极高的手推车造型,重现了20世纪50至80年代西圃村村民不畏艰难修建水库的“筑坝精神”。
西圃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聚焦农村“五治”工作,坚持变废为宝,对闲置房屋、宅院进行合理改建利用,鼓励农户利用庭院空地、房前屋后等闲置区域,发展特色民宿、休闲农庄、采摘体验等农村休闲旅游产业,让零星小院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用庭院“小美”汇聚乡村“大美”。
激活“闲置老宅”
风景小院引客来
无独有偶,锦屏街道城西岙村也是探索庭院经济的先行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念起这句诗总令人羡慕“武陵人”,向往晋太元中的“桃花源”。如今,在城西岙村找到了这句诗的现实写照。
与拥有超大店面或开在繁华商圈的餐厅不同,在城西岙村的一片竹林里“藏”着一家“枇杷园”。穿过纵深的竹林走廊后,温馨舒适的庭院映入眼帘。有树有食有院,这里成为疲于“内卷”人们的休闲“桃花源”。
“枇杷园”由村里的废旧二层小楼改建而来,原本“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院落摇身一变成为“遍地竹林、绿意盎然”的风景小院。“枇杷园”主要提供下午茶、烧烤、围炉煮茶、火锅等,为不同消费群体准备了不同套餐,这种新型的经营方式获得市场欢迎,节假日、寒暑假等高峰期预定经常爆满。
作为乡村周末游的亮点,小院吸引游客带来直接消费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周末游客多的时候,我都会把我家的土鸡、土鸡蛋,自家种的小白菜等拿出来卖。”城西岙村村民张奶奶笑着说。
抓住“情绪价值”
释放消费新潜能
靠场景和户外餐食不足以提高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要给客户提供一个可以释放情绪价值的地方,推陈出新的户外生活玩法很重要,与客群情感需求进行对接,来增加印象、记忆、体验、情感。因此,锦屏街道多向发力拓宽渠道,在点亮群众致富“钱”景、打好庭院经济“地基”的基础上,将触手延伸至人们的情感需求,进一步促进庭院经济发展。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村庄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现状。锦屏街道外应村有一片山岙,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坐落在这里的“晴天小院”露营基地三面环山,溪水穿流而过,提供烧烤、露营、围炉煮茶、篝火、团建、户外婚礼、山野徒步、垂钓等。一到周末,连户外的帐篷下都坐满了人,客流量最高单日可达500人次,日营业额最高近3万元。2023年5月,创始人宋呇改造了这片山岙,创立了“晴天小院”露营基地。“我希望无论男女老少,在这里都能有舒适、放松的体验。”为了让自己的小店更符合心中的设想,宋呇亲自参与到小店的设计改造中,“我是土生土长的奉化人,之前在外工作,现在我选择用这种方式回来,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被吸引过来,看看我们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