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益利
随着网络技术及电子产品等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高度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微时代”。用微信朋友圈改变我们传统的家访模式,由线下走到线上,由家访“很久不见”的面对面,转换成微信“触屏可见”的无线互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利用微信平台实现家校共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老师朋友圈,“打开”校门促交流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性格情绪等是家长最想了解的。面对众多家长关切的咨询问候,老师们无法做到逐一详尽的回复。微信朋友圈不仅解决了家长的“了解”需求,更增强了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透明度。
(一)抓瞬间
现在的家长关注孩子。学生的在校状态是家长最想获知的,但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家长通过教师的朋友圈发布的有关班级故事、活动照片,可以弥补家长和教师交流机会的欠缺。朋友圈能直接明了地“反映”孩子周围发生的一切。
教师可以经常抓拍一些精彩瞬间,发布真实直观的照片。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促进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
(二)找契机
优秀的学生在朋友圈中被晒的机会往往更多,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关注时却不易得到回应。每个孩子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被肯定被支持,获取成长的机会。因此,老师的目光应多投向需要关注的后进生。寻找“良机”,重构孩子的成长点。
(三)议感悟
对于内涵特别丰富的材料,教师可以通过朋友圈平台邀请家长交流感悟,促进他们思考。孩子的周记、小作文在微信朋友圈推送,让家长参与评论。
通过互动平台,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营造了开放的家校对话平台,让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观念得以碰撞。
二、家长朋友圈,搭建“桥梁”增和谐
为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班级建设,发挥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笔者引导家长利用朋友圈开展了以下探索与尝试,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一)乐“晒娃”
家长都有“晒娃”的习惯,更多的是关注于孩子吃喝玩乐的记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家长学习用朋友圈记录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让孩子尝试口述,并附图片说明发到微信圈。开展了“我们来晒娃”活动,邀请几个用心的家长通过朋友圈撰写一周的微日记,记录自己的家教心得,与班级其他家长分享家教经验。
(二)喜分享
现代科技颠覆了传统的交流模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各学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料、知识重点进行整理,以图片、文件或视频的形式发布到朋友圈里。家长随时可以打开观看或者下载。
(三)随手推
“家长提升走在前,家庭教育就可行。”可是实际上一年读不了一本书的家长大有人在,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就全是老师的事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影响家长、提升家长,让家长学习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当笔者看到一些优秀家教文章、书籍、小视频时,总是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转发,让家长们自由阅读吸收。一则令人动容的微信、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一篇观点新颖的文章,在各自手指轻点间进入分享平台,如一块块磁铁,吸引家长的眼球。
三、微信朋友圈,助成长达励志
经过调查,班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微信号,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孩子在使用朋友圈。社交软件是双刃剑,对孩子的影响是好是坏,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而不在于社交软件这个工具本身。
(一)学榜样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儿童进行教育中,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所以说,学生身边的榜样更容易使其信服、激起上进心,因而也更具影响力。朋友圈有屏蔽功能,他们未必会把真实状态向家长老师开放,但一定会对同伴敞开心扉,因此同伴的价值导向更有影响力。为此,笔者组织学生投票推选“圈内”最受欢迎人物,投票后请上榜的孩子发表获奖感言,经同意后把具有代表性的朋友圈截图张贴在教室作品栏里,把学生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尽量放大,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
(二)巧激励
朋友圈既是社交平台,又是一种新形式文化。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信息化技术条件的支撑,将它打造成宣传校园生活的新平台,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勇于创新的朋友圈文化,把朗读、写作、音乐、美术创造性地融合,开展朋友圈微视频评比、美文评比、摄影展示,达到励志怡情的效果。
微信时代的家校联系浪潮已悄然袭来,我们要巧用微信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引领家庭教育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容形式,激发家校共育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作者系奉化区居敬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