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近日在家中的小储藏室里,又看到了那面普通而又陈旧的算盘。这是一件很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干裂的木框架,磨细的珠杆,光滑的算珠,无不布满岁月的痕迹。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拨动算珠,上下起落仍很自如,还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这面木质斑驳的算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父亲从当地文具店购买的。父亲从14岁开始到西坞一家南货店当学徒,白天忙于做生意,晚间住在店里,自学会计、珠算。三年学徒期满后,破格被启用为商店的“账房”(会计),南货店公私合营后又任供销社生活商店会计,与算盘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我看到过他两手能同时在两面算盘上进行加减运算,拨珠如飞,数据准确。当时店堂里有好几面空余的算盘,但他仍自己掏钱购买家里用的算盘。这既是家中日常生活必需,如购买柴米之类需算账。当时父亲还兼任西坞“水龙会”(义务消防队)的会计,晚上在家记账算账也需要。后来我上小学,也要学珠算,用算盘;这面算盘正好又派上用场。为了防止我上学时碰撞损坏,父亲在算盘四角包上铁皮,用细绳绑在两端,我上学、放学时和书包一起背在身上,因此算盘一直很完好,这面算盘裹挟着两代人的使用印记。睹物思人,我深深感受到父亲老底子“规矩人”的清廉和正直,感受到这件传家宝是家庭精神的象征,有厚重的历史气息。
我在1961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困,不能继续升学。挽亲托友找了个手工业社的会计工作,也算“子承父业”。但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不同,工厂的成本核算很复杂。我刚从学校出来,很多业务知识都不懂。于是,我凭着一股啃硬骨头的精神,除参加会计培训班外,平时刻苦自学,恶补知识,并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这样半年后逐渐能适应记账、算账、成本核算等工作了。也得益于我在学校里学过珠算,并且学得很用心,珠算的加减乘除口诀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运用起来很熟练。看过我打算盘的工人师傅认为我灵巧的珠算技术是我父亲指导的。其实,这是我在学校里打下的基础,我还在学校组织的珠算比赛中得过奖呢。
老伴也当过工厂会计,一做就是40多年。算盘一直是她工作时的计算数据工具,直到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1980年,她托在香港的叔叔购买了一个电子计算器。但有时产生怀旧情怀,还会拨动几下算盘,听一下悦耳的敲算珠的嗒嗒声。
算盘是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它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一直以来是学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孩子,提高了孩子们的大脑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弄清楚算盘上个位、十位、百位等的位置和算盘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了孩子们手指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我的两个儿子都学过珠算课,就连我的孙女在幼儿园也学过“珠心算”:9档的小算盘,档中有横梁,上梁仅1颗珠子,下梁有4颗珠子,用塑料制成,设计精巧、携带方便。
我家的“第三代”也有做财会工作的。儿媳妇从当会计员开始,连续30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现在小孙女研究生学的也是财会专业,可以说我家是“会计世家”了。算盘见证了我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算盘承载着家庭的记忆和期望,它不仅是计算工具,在家风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算盘的方框设计象征着规矩和正直,上一珠当五,下一珠当一,寓意着做人要一五一十;珠子的碰撞声则象征着清晰和精准。这些文化意义使得算盘在家庭中不仅仅是一种老物件,更激励着我们保持清白、勤劳,以诚为本和正直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