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燕
女儿上幼儿园时,老师问她爸爸是干什么的,她想了想,回答:煮面的,老师便误以为她爸的职业是厨师。亲友聚会,这个笑话经常被拿出来分享,女儿一本正经地说:“爸爸做的面条好吃,是可以当厨师呀,我以后也要炒很多菜。”我们完全没在意,小孩子嘛,一天一个“理想”,谁会当真。
上小学后,女儿将过家家的厨具类玩具丢一边,时不时溜进厨房观望,嚷嚷着要做菜,当然总被赶出来,人都没灶台高呢,这可不是玩的地方,又是火又是刀的,危险!她不恼不闹,开始另辟蹊径,瞄上了家里的烤箱、电饼铛等,一放假,面粉、牛奶、白糖、坚果之类齐齐上阵,视频里看的,自己琢磨的,她做了几种蛋糕、饼干,以及自创的奇形怪状的烘焙品,卖相和口味多数还不错,当然也有失败品,她放在手里瞅瞅,掰开尝尝,琢磨是哪一步出了问题,以便改进。
到四五年级,女儿长高了不少,她那颗“入侵”厨房的心又蠢蠢欲动,为了让我们放心,她承诺就煮最简单安全的,如凉粉、西米露、水果羹等,一人忙活,全家享用,我开始习惯她小小的身影进出厨房,习惯她冷不防端一碗东西放在我面前,说:“妈妈,尝尝看!”偶尔,她还会自行去超市采购食材和调料,甚至自制工具,嫌家里现有的太传统,做不了那些时髦的美食。
真正令我们对她刮目相看的是其复制美食的速度和能力。有一回,周六晚上,在小吃摊买了狼牙土豆,女儿连说好吃,周日,待我午睡醒来,女儿的狼牙土豆已经出锅,无论从色、形,还是香、味,几乎跟买的一样,我有些难以置信,尝了一根又一根,女儿在旁笑得甚为得意。还有一次,一家人外出聚餐,我对其中一道炖酥肉赞不绝口,女儿便说回去要试着做做。我看着她切五花肉,拌入淀粉和鸡蛋,油煎后再蒸,最终与豆腐及泡好的黑木耳“咕嘟咕嘟”同煮。这道菜肥而不腻,汤汁鲜美,从此,我称女儿为“我家的大厨”了。
我家的大厨对自个儿的手艺颇为自信,有时,家里就我们娘俩,我说叫个外卖算了,女儿飞快白过来一眼:“浪费,我做的不香吗?”初中三年,课业相对繁重,大厨显身手的时候不多,只有每天晚自习回来,快速地煮个面条,炒个粉丝,这对她而言,实在不过瘾。
终于,捱到了中考结束,这个暑假,女儿可算是放飞自我了,除了各种玩乐,那就是“承包”厨房,蒸煮炒煎炖,反正呢,外公外婆回岛上避暑了,爸爸杂事多,厨房成了她的天下,我想参观她做菜,被她严肃劝退,一副“厨房重地,闲人莫入”的郑重模样,说做好了会叫我的,有人在边上,不利于她发挥。我不死心,偷偷移开饭厅的门往里瞧,空调开着,袖珍音箱放着音乐,女儿系着花围裙,哼着歌,踏着舞步,洗菜、切菜、挥铲子,恍惚间,竟产生一种田螺姑娘光临我家的错觉。
女儿做菜喜欢临场发挥,打开冰箱浏览一番,大致有数了,便开始搭配。按照网上的视频做菜过于死板,她会加点自己的创意,从颜值和味道上做些改动,且尽量不加调料,利用食物本身的酸、辣、鲜等特性调味。我问她这叫什么菜,她歪着脑袋说:“不晓得,你就说好不好吃吧?”我说好吃,她学着大人的样儿回:“那就多吃点咯!”
想起了那句广告词:好吃你就多吃点。那就不客气了,光盘才是对女儿厨艺最大的肯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