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溪故事多

沈潇潇

捧起一本大十六开、700多页的《民间故事》阅读,几乎是一项臂力锻炼。这本沉甸甸的书,是自称筠溪老人的奉化电信局退休职工竺永华的心血之作。

我对筠溪老人至今仍素昧平生,但对这条汇徐凫岩周边诸水,流经董村注入亭下湖的筠溪留有非常美好的印象,游历其间,颇感唐诗“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宋词“桃源望断无寻处”的意境。筠即竹,筠溪即为竹丛中的清流,竺姓原为竹姓,东汉时因纪念先祖伯夷叔齐二贤,在竹下加二横改为竺。清《四明谈助》载:“奉化桃花坑山筠溪,夹溪百姓多姓竺,凡宁郡诸竺之先皆出此。”在筠溪畔长大的竺氏后人把流传在当地的民间故事收集汇编成煌煌巨著,自然引起我的兴趣,尤其是对其中有关筠溪的故事。

《风水宝地建村庄》《竺三太公的传说》讲述的是筠溪竺氏先祖的故事。前者讲的是拓村立业的励志故事,竺氏祖先一早带着蒲留(旧时山民用蒲草编织的饭包)上山垦荒,把蒲留挂在竹子上,到中午吃时饭菜还是热的,且味道还特美,于是决定在此建村。后来梦见仙人传话,始在山地进行多样化种植,发了家。故事很传奇,却实实在在寄托了古代山民真诚感恩大地、敬重自然造化的集体无意识,而这也正是不少现代人所缺失的。后者讲述了竺氏三兄弟的故事,尤其是竺三为兄长担罪的义举和后来得到福报的传说,既有善的传承,也有早期筠溪竺氏家族开枝发叶的史料意义。这些故事,我在已发表的《奉化民间故事》中前所未闻。编者在自序中说:民间传说故事在我的脑子里并不止这些,我编写的原则是尽量不被撞车。这是筠溪老人的功德所在。

读到《徐凫岩和笔架岩的传说》是我的一大惊喜。它讲了一个精彩的遇仙故事:刘、俞两位英俊小伙在桃花坑边玩水,被水中漂来的桃花花瓣所吸引,溯溪而上,进入徐凫岩、笔架岩下的一个山洞后,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地上长满奇花异草,道路玉石铺就,店铺和民房碧瓦黄墙如宫殿一般。两人正在惊诧,迎面走来两位美丽姑娘,一个叫玉鸾,一个叫金鸾……

这不是刘阮遇仙传说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翻版吗?相传,汉永平年间,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容貌绝色,结为夫妇。居半年还家,子孙已传七代,想再回二女处,则路迷难遂。这神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唐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还衍生到民间戏曲、绘画、雕刻等领域,是中华民族最经典的神话传说之一。刘阮遇仙地指向天台山,现所称的四明山当时还属于天台山,以创作游仙诗著称的晚唐诗人曹唐说:“四明、天台初为一山,故同谓之‘天台’。刘阮遇仙之际,在今石窗。其后分为‘四明’,人但知刘阮入天台,不知实为四明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黄宗羲也持此说。而雪窦山与石窗(四窗岩)仅咫尺之遥,周边有的村落一时属奉化,一时划余姚。那么,在筠溪民众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把刘阮遇仙的故事放在传说中仙凫升天之地徐凫岩也就不足为怪了,犹如梁祝故事发生地的版本,不仅浙江有,还有山东、河南等地也有,唯因如此,梁祝故事才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绝唱。如此说来,刘阮遇仙的奉化徐凫岩版本,不是特别有意义吗?

民间故事在各地的流变,不是原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以新的方式的二度创作。我注意到,筠溪老人所收集记录的近5000字遇仙故事,不只是故事地点换了,而是赋予了新的故事元素和风格,在细节上增加了桃花坑、桃花等奉化元素,又浓墨重彩续写了两人别仙后回到故地所遇的人和事,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应该说丰富了《幽明录》未及铺开详记的内容。刘阮遇仙传说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梦想,我判断故事的不同版本不只在筠溪有。同一源头的传统经典故事,在各地被重组、整合、改编、二度创作,微妙地体现出各地民众的心理异同,这实在值得民间文学学者、民俗学学者去深入挖掘、梳理、研究。而筠溪老人则难得地提供了一份奉化样本。

筠溪老人还编录了一组筠溪奇人汪夫的传说。汪夫,据说是清末民初岩坑村人,三岁时双亲被土匪所害,从小由阿爷阿娘抚养,连六谷糊都吃不饱,但他心地善良,聪明绝顶又好学,常去私塾偷听,学会了写字。同时,苦难、屈辱的生活又养成了他嫉恶如仇、睚眦必报的性情。读着这组传说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广为传诵的绍兴徐文长、姚北横河(现属慈溪)孙鬼头等机智人物的传说故事,其中如惩罚八卦新媳妇、讹诈和尚的“损招”与孙鬼头故事里的招术类似,只是置换了其中的人物和语境,而小汪夫短暂流落上海的经历也似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三毛。徐文长和孙鬼头都是明朝实有人物,徐在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独树一帜,连郑板桥对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曾自称“青藤门下走狗”。孙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他处事机智幽默,令人捧腹。汪夫的故事有的可能真有其事,有的则是异地嫁接。即使其中一些故事是嫁接移植,也真实体现了筠溪民众对故事人物、行为的价值判断取向。故事主人公的本地化,是他们强烈的共鸣共情和代入感使然,借此表达他们对现实不平的抗议、抗争,同时也是被现实伤害后的自我抚慰、疗伤。机智人物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一脉,在奉化以前也有所闻,但像这样集中到一个奉化山村小人物身上的系列故事,我还是首次读到。

筠溪故事多,乡野有奇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得以传承,基础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筠溪老人这样的无名小草、小花在乡野的角角落落默默但自在地生长、绽放。我乐意为这样的草根鼓与呼。

2024-09-13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74754.html 1 3 筠溪故事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