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杰
不久前去了一趟川西北,途经汶川。虽在“5·12”汶川大地震爆发十几年之后,才与地震灾区有了亲密接触,但所见所闻,依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既有对当年地震惨状和抗灾英勇悲壮现场的重温,更有对这些年灾区建设所取得成就的惊叹——汶川新生了,为此心潮难平,当年那首以废墟里母亲的形象反映灾区人民抗震精神的拙作油然浮现在脑海中:
“废墟里的母亲流汗/不流泪/她趴在瓦砾堆上/拼命地挖孩子/豆大的汗珠一串串/掉下/砸痛我们麻木的感情//废墟里的母亲流乳/不流泪/她跪在压倒的房间里/用心给孩子喂奶/甘甜的乳汁源源/不绝/打开我们堵塞的心灵//废墟里的母亲流血/不流泪/她撑在歪斜的重梁下/艰难地给孩子发短信/殷红的鲜血一片片弥漫/滋润我们苍白的生命”……
当车从成都出发经过都江堰市时,就能感受到当年地震灾区的气息。该市城北有一大批新建的五六层高住宅区,陪同人员介绍说,那是为灾区人民建造的,凡符合条件的可以优惠价购买。再经过十几分钟,便接近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
沿途山势陡峭,可以清楚地看见地震痕迹:213老国道上有的路段悬在了悬崖边,有的路段桥梁被拦腰切断,还有一些路段则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只能另劈简陋的新路。而江中堰塞湖那一个个被扒开的口子,布满滚下来的凌乱巨石,江水在穿越这些巨石时,变得异常浑浊和湍急,声振山谷。与之相应,沿江边还保留着农居、厂房、断桥等地震遗留物,旁边竖着写有红底白字“汶川5·12大地震遗物”字样的招牌。最触目惊心的当是山体崩塌后的样子——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山体从近千米高的山顶滑下来,露出白石体,寸草不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瘆人的光!由此我才真正理解一个词:天崩地裂。
停留时间有限,来不及细看镇貌,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曾经的震中映秀,今天已经脱胎换骨,到处是新房子、新设施,活力四射。她克服受灾最重、建设难度最大、启动建设时间最迟、援建条件最艰苦等重重困难,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映秀,是对口援建和合作共建的典范。引人注目的是,结合两河交汇有着丰富水资源的特点,在建设中引入自然溪水为小镇街巷增添灵动色彩,丰富城乡景观,恰似又一个活水丽江。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学校。记得当年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8天,灾区废墟边搭起一所所帐篷学校,书声朗朗关不住,越过断壁残垣飞向远方,那情景令人激动,诗情汹涌:这声音很新鲜湿润/就像春雨弥漫/草从瓦砾中探头/开始编织梦想/树抖去了一身疲惫/那些伤痕累累的山峰啊/一激灵/挺直了胸膛//这声音很亲切感人/就像春风吹拂/牛一摇一摆/开始走向青草水塘/狗竖起尾巴一阵小跑/那些鸡呀鸭呀/排队进入农家临时小院的/昏黄//这声音很稚嫩逼人/就像春笋破土乳燕呢喃/站着的人用力擦干泪水/开始劳作奔忙/斜倚着的伤员停止了呻吟/那些在地下躺着的人啊/挣脱羁绊/灵魂徐徐逸向天堂……
据介绍,灾后的汶川县共重建学校23所。以七一映秀中学(原漩口中学)为例,这所用4600多万元“特殊党费”援建的新校舍,位于岷江与国道213线的夹角,避开地震断裂带600米,是一块用修建都汶高速留下废渣回填的坚实平地。“把最安全的地方,最好的地方,留给学校”,这是汶川县委县政府灾后重建始终秉承的原则。诚然,如今在所有重建的建筑物里,最漂亮的是学校,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热闹、最有人气的还是学校!因为,那是灾区的明天,是人们的希望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