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
自古以来,就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柴”指的是家用燃料,人们将它放在首位,可见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更强调了柴火在人类进化史中的重要作用。
火的使用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我国很早就有燧人钻木取火的传说,据《礼纬·含文嘉》记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记载“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我国古人用火留下的印记更有说服力。在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中,都留有几米厚的灰烬和灰屑。这两处遗址分别代表旧石器时代,那时的原始人已经懂得用火,不仅食用熟食,还能用火烧水泼的方法从岩层中剥落片状石块,打制所需的石器为生产工具。“火”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并使体质特别是智力得以显著提高。
柴薪作为燃料,在人类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从古代起,最初的燃料是就地取材的柴草。无论权贵富贾、大户人家,使用的柴薪也多为杂木,小者谓柴,大者称薪。
上世纪60年代前,奉化城乡家庭普遍使用的是二孔或三孔的土灶,柴薪的消耗量较大。人们均以柴草作为家庭燃料,山上柴木、田里稻草、麦秆豆秸都用来烧火做饭。靠山吃山,有的村民以砍柴卖柴为生。据历史资料记载,明代中叶后,因过量砍伐,原始森林受到破坏。日寇侵占期间,滥伐林木,奉化城区金鳖山蔽天松柏被砍伐一空。1956年强台风登陆、1958年“大办钢铁”山林严重损毁,致使不少山林沦为濯濯童山。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有柴山的生产队实行封山护林,山林管理员吃住在山上,日夜守护上山要道,并加强巡逻检查,防止外村人“偷柴”,柴薪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紧张物资。虽然政府发动群众,在荒山上绿化造林。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木培育需要时日,家用燃料不进行变革,自然环境难以保护。
上世纪60年代初,生活用煤逐渐进入百姓家庭,城区居民率先使用煤球作为燃料。后来为了节约用煤,提高煤的使用效率,人们改用蜂窝煤。蜂窝煤是由煤和黄泥按4:1的比例,经机械压制而成的,由于它的造型特殊,中间分布数个小孔,使燃烧更完全,火力更集中,其排出的烟雾较少,只在煤渣中有一些灰尘。煤的使用减少了柴的使用量,应用范围逐渐从城区扩大到各乡镇。
从1989年起,我区居民的家用燃料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液化石油气进入家庭。当年城区7600户居民用户,由镇海炼油厂直接供应瓶装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使用方便,价格适中,深受用户欢迎。当年7月,奉化市煤气有限公司在陈家岭建造了煤气贮存供应站,贮存量325吨;次年10月向城区居民全面供气,之后又对新建的住宅小区配套安装液化气输送管道。2014年10月,宁波奉化华润兴光燃气公司开始供应天然气,目前有215个居民小区,9.24万户居民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天然气是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对缓解温室效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积极作用。
在城区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同时,很多镇(街道)也建起了煤气站。供气方式主要是槽车运送到贮配站后再分装,加压将液化气灌入钢瓶。代充人员骑着电动自行车走村入户,将用空的气瓶运到煤气站,充好气后再送回,人们一个电话就可送气上门。到2008年液化气瓶使用已普及到奉化广大农村。煤气灶取代了大灶,液化石油气取代了烧柴,基本上没有人再上山砍柴了。随后,奉化制订了“封山育林”计划,各镇(街道)负责按标准落实,各村负责管护,并加快了绿化荒山,山地造林的步伐。1993年5月,奉化宜林荒山造林合格率达到97.6%,提前一年实现了“五年绿化荒山”的目标。1995年开始实施家庭致富和林业亿元工程,经济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96.7%,建成了溪口新建水蜜桃、斑竹香榧、班溪许江岸雷竹等5个林特基地。通过加强林政管理,森林防火、防病虫害等森林保护措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蓄积量不断递增,古树名木得到了重点保护,雪窦山获评浙江百片最美公益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时代的变迁,家用燃料从原始变为现代,从污染变为清洁,从麻烦变为方便,它见证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从用柴到用气,保护了自然环境,保护和促进林木茂盛葱茏,更显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