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男孩,“去妈化”势在必行。妈妈懂得适当退出儿子的生活,他才能成长得更加独立、更有担当。
妈妈的“爱”不能太多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一项研究——“男孩与生俱来就具有某种程度的恋母情结”。3岁至6岁是男孩依恋母亲的过渡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个时期慢慢建立起边界感,很有可能影响男孩的心理发展,造成不成熟的个性。一个男孩子,内心深处有温暖和安全感是必要的,但不能失了阳刚之气和男子汉气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更需要多一点爸爸的影响,多去体验输赢、奋进和挑战。
拒绝过度亲密的母子关系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中写道:“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会让他们精力充沛,也会变得狂躁。他们需要明确的规则,需要知道谁负责管理他们。”这意思是说,男孩不需要那么多妥帖的照顾,需要多一点敬畏感。虽然妈妈照护孩子,是人之常情,但面对儿子,应该留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古人曾有云:不自理,难自立。该锻炼他的时候,千万别保护;该让他吃苦的时候,千万别心软;遇到问题,要求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假使过度亲密,事事黏黏糊糊,迁就和包容过了头,很有可能让男孩变得恃宠而骄、为所欲为。所以,男孩更需要原则和规则的加持,及时培养他们对家庭、父母的敬畏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更有责任感、更有担当的男子汉。
母亲需要三次退出
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栽树还是种庄稼,都不能靠得太近,距离不够必会导致营养不足、根系缠绕,两棵都长不好。这个道理,非常适用于母子关系。那我们要如何得体地退出呢?第一,退出家务,让孩子学会独立和承担。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理应为环境的维护和生活的秩序提供自己的价值,不存在什么男人是干大事的,不需要会这样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第二,退出保护,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没胆量就多练、不会拒绝就自己受委屈、拿不到高处的书就搬个凳子、出门逛街要自己走……第三,退出决策,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不要代替男孩做决定,相反,要尽可能多的给他们的生活留白,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适应、去改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丢掉不该有的控制欲,让他们有自主权和自行探索的机会。还有一个小小的提醒,要趁早给男孩子树立承担、独立的思维。
一个男孩,之所以能够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是需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离得远一点,学会尊重,适当给予支持,让他们自己去历练、去体会,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区疾控中心 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