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岭的冬

羊口牛尾

2023年是个暖冬。到了四九的时节,校园内终于有了冬的气象。立于学校中央广场上的一排樟树,已然脱尽了枯叶,露出黑瘦的枝丫,显得古朴而又笨拙。清晨的冷风,挟着远山巅上的积雪,越过校门,拥进校园。风紧时,雪花着急忙慌地穿过中央广场,向东涌向校园深处,仿佛赶着上早自习的学子;风缓时,雪花又慵懒地飘荡起伏,仿佛春日飞洒的柳絮。

广场的尽头,矗着一块校训碑,碑前立着一株老梅,正披着一树的白花,在寒风中抖擞精神。梅雪争艳,本是美景,但清晨时分,又有谁有闲工夫来判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呢?

校园东南角有一幢三层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尽管老旧了些,但因其位置静僻,历来作高三教学之用。就如全国的高三楼都会拉一些激励的横幅,这里也是一样。教学楼的楼道前挂满了“鲲游北冥,击水三千始化鹏”之类的红色标语,教室的门前也斜插着一面面的红旗,旗上印着班级的誓词,远远看去构成了一方红色的世界,在冬日的清晨闪耀出火的温度。顶着飞雪,仍然有一些高三的学生,信奉狮子记忆法的原理,自愿走出教室,站到走廊里,在寒风中苦读。这一景致可能是武岭中学所独有的了。

高三教学楼再往南,隔着围墙,便是学校的老校区了。尽管现已被租借作溪口博物馆(民国博物院),但武岭的师生还是习惯称之为老校区。老校区原是民国时期“武岭学校”的旧址,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历经百年时光,目前仍有大礼堂、二层教学楼、三层宿舍楼等多幢民国建筑保留下来。园内多有古木名花,风景怡人。因是文化宣传之用,所以对游客是免费开放的。

武岭二字,考其名字的由来,似源于镇内那座低矮的小丘。山丘中部微凹,状如马鞍,乡民称之为马鞍山,却有个很雄壮的名字——“武山”。剡溪的碧水自西而来,穿过小镇后东向蜿蜒于奉化北部的平原地区。而武山的山岭南北延伸,二者的交汇之处,便是溪水的最后的出山之口,溪口之名也由此而来。

武山临近剡溪处,地势趋于低缓,是古代进入溪口的交通要道。岭上原有一座武岭庙,民国时期,庙宇败落,遂于原址上修建门楼并名之曰武岭门,现已成为溪口一景。而往昔的交通要道武岭路而今也成了商铺林立的步行街。武山之岭的最南端,紧临剡溪,又建有一楼,名为文昌阁。登楼四望,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隐隐然有滕王阁之风流。

老校区依于武山西麓而建,大门开在武岭路上,南向正对着文昌阁,西侧紧邻着武岭门,山水形势的汇集似乎为此地注入了灵气,“文”“武”之名的辉映又为此地平添了气象。老校区的门口还挂着“武岭学校”的牌匾,若理其脉络,则镇上的多所小学、中学,均可寻根于此,可称为溪口文脉之源。

老校区内有几间教室,目前仍作武岭中学学生音乐教育所用,所以学校的围墙处就辟有一门,便于师生进出。尽管博物馆对外开放,但平日里游客并不熙熙攘攘,却也并不断绝,三三两两的,岁月静好。学校的教工在案牍劳形之余,也常有到老校区来散步休憩的。低矮而疏朗的建筑布局,给人亲切和蔼之感,没有高楼之压抑;陈旧而整洁的灰白墙面,似一位慈善的长者,在娓娓讲述过去的故事;枯藤或古木、异树或衰草,像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儿童,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静默地吟诗歌唱。徜徉在老校区内,踩着整洁而又布满裂纹的水泥路面,默想着这一步是踏在了多少人的足印之上,脚步自然而缓慢,情绪自然而放空,隐约中似乎窥到了百年里此间学子求学奋斗的身影。

冬日的午后,轻雪早已消尽,风儿尽管仍带着寒意,却也不怎么凛冽。暖阳熏熏,照落在人的身上,莫名的增生了许多力气。想着杜甫《小至》中的句子“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更又多出许多希望来。隔着围墙,抬眼便又见着高三教学楼的那一片红了!

2024-02-08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41336.html 1 3 武岭的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