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竺佩娜)10月28日下午3点,阳光洒满宁海县实验小学的校园,动感的音乐响起,近2000名孩子从教学楼里欢快地涌出,迅速在操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节奏明快的旋律,他们齐跳健美操,动作整齐划一,脸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这是宁海实验小学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站在教学楼高处俯瞰,整个操场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紫色的环形跑道如一条绚丽的丝带,环绕着多个色彩明快的运动区域。孩子们的身影在其中穿梭跃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们学校现在有全宁海最美的操场!”六年级的汪语晗同学自豪地说,“而且操场上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我们经常换着玩!”
健美操结束后,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飞向各自喜爱的活动区域。匹克球运动区,一群高年级学生在“二对二”对打;体适能训练区,孩子们有的练立定跳远,有的丢沙包,还有跳格子、练单杠等。
二年级学生林子皓蹲在地上,指着彩绘的蝴蝶和花朵图案,告诉记者:“这些图案不只是漂亮,我们跳格子、丢沙包的时候,就像在玩游戏闯关,连做操都特别带劲!”
眼前的活力场景,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所位于宁海老城区的学校曾经面临的困境。创办多年的宁海县实验小学,和许多老校一样,长期被“空间不足”所困扰。设施陈旧、场地局促,难以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
“过去,操场中心是足球场,功能相对单一了些。”副校长尤海琼介绍,“如何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运动空间,是我们一直想要破解的难题。”
今年8月,该校以“有限空间,无限运动”为理念,对操场进行深度改造。据介绍,设计团队以浪漫的紫色跑道为视觉起点,打破传统认知,通过“空间折叠”与“涟漪扩散”的布局策略,将操场打造为多功能复合空间。
改造后的操场,匹克球、乒乓球、小型篮球场与体适能游戏区如涟漪般自然展开,不同运动区域通过不同色调区分,既美观又实用。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室门口的天井、廊道等边角空间,设计了多个微型课间活动区域。这些走出教室就能马上到达的运动空间,既缓解了主操场压力,更让锻炼融入课间日常,实现“推门即运动”的便捷体验。
从“老破小”的现实困境,到“精而活”的运动场地,实验小学的操场改造,不仅是一次空间的升级,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