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个人加起来272岁了,今天回到母校,就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我们对母校感情深厚,因为中学的学习经历影响了我们的一生。”10月5日上午,宁波市第四中学迎来了3位老校友——92岁的周行权和89岁的陆友全当年是同班同学,两人于1955年高中毕业;91岁的贝金发,则是1957年高中毕业。三人的友谊从学生时代延续至今,如今又一起回到母校,共忆当年岁月。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当年有很多好老师
大家学得很快乐
从文教路125号的宁波市第四中学,走到新马路136号的浙东中学(宁波市第四中学前身)旧址,学校党委书记房鹏、校长沈志霞、副校长张蒋军等陪同三位老校友,边走边聊。70多年前的校园生活,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回忆中,变得清晰起来。
“当年学校有很多好老师,他们学识渊博,总是能让学生喜欢上他们教的科目,于是大家学得很快乐,成绩也好。我们班上,有11名同学保送军事类院校,我是自己考的,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好的老师,好的学校,对我们的一生影响很大。“陆友全回忆道。
“抓教育,首先要抓老师。我们之所以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一些成绩,都是因为中学时候老师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后来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做院长,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抓好教师队伍。”对于中学时代的老师们,周行权也记忆深刻。
“那个时候不仅教文化课的老师厉害,教其他科目的老师如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等,也都很好。我记得有一年宁波市运动会,各行各业都组队参赛,浙东中学拿了总分第一。”贝金发补充道。
他们毕业后走向不同方向
在各自的领域里干得很出色
这三位老校友,高中毕业后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在各自的领域里干得很出色。
周行权大学读的是南京航空学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101研究所工作。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回国后招录并亲自授课的航空航天班第一届学员之一,曾是绝密级国防科技研究者,参加过我国第一个导弹全弹研究试验台的建设,参加过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DF-1的全弹试验,参加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过不小贡献。因为工作的绝密性,他的身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家人、朋友所知,直到2011年之后才陆续解密。1988年至1993年,周行权在担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校长期间,因工作出色,获国务院特别嘉奖。
陆友全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有较长一段时间从事与机械相关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宁波需要懂技术、会外语的外经贸人才,他被调入宁波市政府,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曾担任宁波市外经贸委副主任。
贝金发的经历颇为曲折。1957年高中毕业后,他来到当时的慈溪县掌起公社下叶大队,开始了知青生涯,后重新参加高考读大学,大学毕业后被留在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经济委员会,曾担任副科级干部。但不到一年,他辞去了这个 “铁饭碗”,重新回到了掌起公社务农。1970年,为改善大队经济落后面貌,贝金发接过了乡亲们递来的几千元钱,开办了大队第一家社办企业,后来继续创办塑胶制品厂,为当地经济和百姓富裕做出了不小贡献。他将此称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的第二次创业,是创办了专门从事空调配件及模具生产的衡山模塑有限公司,后来发展为宁波衡山集团。
2025年是宁波市第四中学建校180周年,11月30日,学校将举办180周年校庆,为此,学校党委书记房鹏热情邀请老校友们当天再回母校,共襄盛举。
从1845年的崇信义塾,到1912年的崇信中学、1935年的浙东中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宁波市第四中学,180年的风风雨雨中,这所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也见证了近现代教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