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胡金伟)今年9月,宁波小学二三年级将启用新版科学教材。4月29日至30日,160余位来自市内外科学学科专家、教研员和教师,齐聚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深入探讨新教材内涵,探索新课堂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构成的“科学观念”,是新课标修订变化的内容,它取代了以往课标中“科学知识”的目标表述。
本次2025年宁波市小学科学新教材研训活动,采取课例展示+名师点评模式,来自宁波海曙、宁海、象山、慈溪以及舟山的老师,用6堂精彩的公开课展示了对新教材的深度应用。其中,海曙区外国语学校贾宁阳老师带来的《隔物吸铁》,令人印象深刻。
磁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看不见的磁场也是大家熟悉的概念。那么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直观“看见”磁力的变化?贾宁阳设计了一个水迷宫小游戏:在小黄鸭底部装上一个曲别针,用磁铁隔着水槽底部引导小黄鸭走出迷宫。通过不断往水槽内加水增加磁铁与别针的距离,让孩子们直观体会到普通磁铁、强磁铁和超强磁铁的不同磁力。
“二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制作平面迷宫的拓展。我将这个拓展做成了微项目化的任务,来驱动和牵引整堂课。”贾宁阳表示,新课标提出了13个大的核心概念,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建构,有助于一线教师顺利进行课堂设计。“水迷宫的设计,其实有点类似于工程设计。考虑到学生年龄比较小,只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制作和观察。相比教孩子们磁感线的知识,这堂课更重视他们对磁力变化的感知。等以后他们升到更高的年级,会接触更深的内容。从整体来看,是个在不同年龄段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思路。”
“思维型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十分重要。”奉化区龙津实验学校马水娟老师在点评中表示,隔水吸铁实验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结果,还通过层层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我们要让每一节课都有思维的挑战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让每一次互动都指向终生发现的核心素养。”
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即将启用的新教材兼顾了普适性。在使用中如何结合本地的特点,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每个地区具体情形不一样,学生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区别。”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丁言君表示,新教材使用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好与本地情况、教师情况、学生学情等方面的突破。